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继续赶路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继续赶路读后感

  我读了《继续赶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名少年背负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掉在地上就碎了,少年头也不回继续前行。有人拦住少年问:“你不知道沙锅碎了吗?干吗不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又有什么用?”说罢继续赶路。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非常赞同少年的做法。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不能因为受了点挫折就没有继续前进的信心而是更加努力的奋斗。

  记得我二年级的数学考试的时候,考了80分离第一名相差18分。因为那次我就没了信心,数学老师看到了对我说:“涂为方,你不能因为受了这么点的挫折就没信心。以后还有更多的挫折,如果你这样你以后不得疯了。所以你应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懂了吗?”我回答说:“懂了。”经过那一次我懂得了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我看了这个故事我要学习这个少年的做法,我应该更加努力、坚强的奋斗。我不能因为一点挫折而摔倒,我应该更加坚强的面对现实。


《让青春继续》读后感

时间太瘦,
指缝太宽,
曾经的誓言,
成了如今断桥边,
谢了一地芬芳的寒梅,
再怎么美,
也不过是今天,
无法缝补破碎支离的梦。
也不过是今天,
物非人非凄凉的反衬。
捧着瓣瓣残花,
无奈:
曾经最重要的谁谁,
成了今天陌路上,
熟悉而又陌生的
甲乙丙丁。
程露为什么如此轻易的
不愿意却还倔强的
说分手?
百脑为什么一次次,
流着泪,
却倔强的头也不回?
从情深似海,
到一切尽归尘埃,
一股股寒流上窜,
天好黑,
风好冷,
我惋惜,
错过就错过了,
时间滴答逝尽,
谁也无法拨回。
曾经坐火车就想:
窗外景物一点点,
飞快后退,
似乎你也在后退,
能后退到曾经的曾经,
却发现无奈就是无奈,
开始的开始,
熟悉得如此陌生,
抬头看天,
飞鸟掠过的痕迹不在,
只剩晃悠悠的浮云流逝,
和支离破碎的记忆。
等到:
霜刀风剑般的现实,
把幸福砍碎了一地,
看地满眼泪,
又有何用?
又能挽回什么啊?
我很生气,
为什么那么倔强?
我听着感受着,
仿佛看到海风下,
慢慢拖动沉重步伐的身影,
和身后一长串寂寞的脚印,
再没有另一双脚印,
在他旁边不离不弃。


在制度创新上 继续发挥先锋作用

  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最近一个时期,理论界与媒体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争论与思考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势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广东的改革开放也算是一种模式的话,那么我觉得其中最能体现30年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就是深圳。

  我承认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但是,我并不赞同所谓的中国模式论,因为目前大力倡导这个“模式论”的理论家们,他们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价值,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种独特的东西,并以这种“特殊性”来对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国模式论变成了一种“中国特殊论”。其实,我们看一下深圳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它的创新并没有多少特殊论的成分,只不过是把个人价值、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现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价值观念置入到这个新兴城市的发展之中罢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传统的旧体制所没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无穷动力。在我看来,深圳的经验恰好是印证了一个特殊的中国如何经由向普遍性开放而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这30年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们表现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政治层面,这些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如何总结这一过程,如何把它放在一个观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层面上去梳理?在这个堪称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旧体制还在阻碍甚至对抗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都需要探讨。

  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还处在一个进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的很多经济成果,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意识,还没有真正地转化为一种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奢谈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嚣浮躁和华而不实。中国现在处在转型的关头,制度变革还没有完全建成,我认为在这个时候大谈“中国模式论”,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愿意把“深圳十大观念”放在一个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从这个高度审视,我觉得深圳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展开,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会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创新积淀出了“十大观念”,接下来还需要一个升级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为一个Idea的东西,在制度创新上继续发挥先锋的作用,给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开辟出一个新的路径。

  此外,我还想说一点批评意见。我感到这本书有点年终总结自我表扬的味道,编撰者的眼光过于向后看了,缺乏向前看的勇气,缺乏一点深化改革创新的忧患意识。“深圳十大观念”伴随着深圳人民一路兼程,风风雨雨走过了辉煌的30年,但是,我要问的是,这十大观念是否还能够带领深圳人民继续走向未来的30年?在经历3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公民社会的建设、道德文化的建设,是否还能够继续依靠这些观念的支撑?新的原动力又在哪里?我觉得这本书缺乏某种清醒的忧患意识,我相信这些原动力已经孕育在深圳人民的内心深处了,希望这本书的续篇能够反映深圳人民的心声。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3781.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