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700字

  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人们都承认,有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

  我只有采用一个最原始、最笨、可又决不可避免的办法,这就是找出原书,一行一行,一句句地读下去,像沙里淘金一样,搜寻有用的材料。我曾经从1993年至1994年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除了礼拜天休息外,每天来回跋涉五六里路跑一趟北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不辍。我面对汪洋浩瀚的《四库全书》和插架盈楼的书山书海,枯坐在那里,夏天要忍受书库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酷暑,挥汗如雨,耐心地看下去。有时候偶尔碰到一条有用的资料,便欣喜得如获至宝。但有时候也枯坐半个上午,把白内障尚不严重的双眼累得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却找不到一条有用的材料,嗒然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家来。经过两年的苦练,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

  上学的时候,总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渴望长大,渴望工作。但是很快,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可繁重的工作压力,琐碎的家庭生活,使我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读书。于是,又开始羡慕起学生的生活,渴望有朝一日,能重新迈进学校的大门,系统的学习。无数次的梦见上中师时开学的情形,我想,自己是有一种上学的情结。www.330011.CoM自学考试还剩一门外语,可是十几年没学,一切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现在,不能够看高深的书,稍微需要动脑筋想的,看一会儿就犯困,比安眠药催眠效果还好。我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老公常形容我“不一头撞到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都不死心”。但是,我始终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志者,事竟成。”不管结果怎样,一定要试一试。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以自叙的口吻,至真至诚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反思,对学术的追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对信仰的坚守。

  阅读作者关于“文革”经历的心灵独白,我不禁潸然泪下。十年浩劫中,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身心遭到极度地摧残。当他不堪忍受批斗和羞辱时,一度决定自己结束生命、摆脱厄运。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如果说,季羡林留德十年后,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是出于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那么,当他挨批遭打、学术尊严荡然无存、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时,决意忍辱偷生,这不能不说是信仰的力量使然啊!

  坚守信仰,他在黑暗的岁月里看到国家前景的光明;坚守信仰,他从内心拥有了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坚守信仰,他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利用看楼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罗摩衍那》……

  如今,季羡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就在他95岁生日时,他仍然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可见,季羡林老先生终生都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愈久弥坚!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对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在中国正在走向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信仰、凝心聚力。唯有如此,面对发展机遇,抑或是天灾人祸时,我们才会更团结,更坚强,更有为!


读《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有感

  读《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有感

  这本书就摆在我的床头。放在床头,是因为我不想让它沉睡。每当看到先生在封面的慈祥面容后,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并没有迫不及待拿起书来的急切心情,正如书的标题《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蕴含的深意一样,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其中积蓄的力量天然浑厚;侠骨丹心?这当然不是仗剑天涯的侠客在高山流水的古乐中书写英雄孤胆红粉倾慕的浪漫主义故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责任感?没有人天生下来就肩负使命,为文学,为语言,为学生,为国家,甚至是为世界,为自然,但是一个有完美人格力量的人,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他对己和对人的责任感是作品的风骨,虽不显现其外,但却内蕴其中,和风却傲骨,气质超然。对我而言,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种顿悟的启迪。我一直反思,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一个耄耋老者怎么会具有这种力量呢?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个人的经历是一个个句点,把点连成线便成了走过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走过的人生道路无疑是曲折的,这无数条曲线迂回蜿蜒,爬满了老人往昔光泽红润的脸。饱经沧桑的他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先生对世人的洞察又是透彻而一针见血的:“根据我个人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先生对人性的考量是批判性的,往往具有颠覆意义:“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世事就是如此,人生充满滑稽,如果我是你,又将如何,又能如何?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由此,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文学作品常常以“丰乳肥臀”来作为噱头,令人心生厌恶。但它们的作者一定不是大师级的文坛巨匠。大师并不是不能有所突破,思想前卫,但却绝非油滑、轻浮、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他的思想必然成熟,他的观点必然深刻。先生的文学观点几经雕琢,虽然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是却难得的温婉大气、圆融平和。“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

  先生的学术观点是有凝聚力的,这是因为它撷取了中国古老智慧的精华。一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你却在比赛时和他共同使劲,夺冠后和他一起高歌,这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的表现。同样,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我们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先秦起就有,而且不限于一家,其后绵延未断。”先生对于学术观点的阐述是细致而生动的:“中国美术家不应当囿于眼睛和耳朵,而应当延伸到五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舌头”而在西方,与舌头有关的“美食”,却不能译为“beautiful food”。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的学术观点意义是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国学衰败的今天,老先生提出“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并“想方设法实行‘送去主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髓,精神难能可贵。

  我们夸奖一个人聪明,表示我们对他赞赏甚至羡慕;我们褒扬一个人智慧,却表达我们对他尊敬乃至折服。聪明先天而成,而智慧却可以后天培养。多观察,练就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勤思考,成就一付包容万象的宽广胸襟。在时间的历炼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无疑就是智慧的。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5092.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