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司马懿之“忍”

  来源: 读后感范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司马懿之“忍”

  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困与大火之中,幸亏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于是他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挑战,只是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装和头巾,并附送书信一封,讽刺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肩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变异哉?今谴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过书信,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这件事《三国演义》作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史书上亦有记载。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按常情决不能咽下这口气,但他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且新败之后,贸然出战,难操胜券。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利在急战速决。魏国则不然。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了以攻为守,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www.330011.com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但在他看来,受辱事小失利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坚壁高 垒,静待时机。

  司马懿不是消极的“忍”,他在忍的 同时,密切注视着蜀军的动静,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透出一个重要消息:“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而且诸葛亮本人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司马懿对这番侮辱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正打熬不住,盟友吴军又不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功而退。魏国两面受敌的局面已告结束。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五丈原秋风,大星陨落,蜀军不战自退,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退却。司马懿兵不血刃,凯旋长安。

  常有人以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岂不知他苦不含怒强忍,而逞匹夫之勇,率众一搏,蜀军很可能打破 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将蒙受重大 的损失。此前不久,魏将张鸽之死,就是因司马懿经不住诸葛亮的引诱而出击造成的。罗贯中为了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把这个责任栽到张鸽身上。因而这次司马懿不能再上当了,中国历史当忍不忍,导致惨败的战例并不鲜见。项羽往梁地前再三嘱咐大司马曹咎会合。后来汉军果来挑战。曹咎起初还能耐心坚守。后汉军派人羞辱他,这位大司马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渡兵汜水出战,被汉军“半渡而击之”,曹咎自杀,全军覆没。待项羽获胜归来,成皋已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司马懿比曹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需要坚守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争强,不上当。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

  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

  《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7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