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战争论读书笔记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崇洋地说,这种富有思辨精神的军事书,恐怕也只有西方人写得出了。

  顾卓新版(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翻译比较富有中国特色,“兵凶战危,在如此危险的事业中,再也没有比宋襄之仁那样的错误更可怕的了”。文中叹词也不用“唉”,而是“呜呼”。

  本文并非对该书的诠释,也不是导读,不过是一个靠读书体验生活的bookworm的军事观罢了。

  战争定义是什么?用武力逼迫他人接受自己意志的行为。而不一定是要消灭敌人。败仗第一悲剧,胜仗第二悲剧,屈人才是战争最佳答卷。中国也有句古话:杀降不仁。因为那已经背离了战争的最初目的。尽管如此,投降行为被古今中外一致唾弃,纵是“投诚”“投明”这样的褒义词也不能饰。毕竟,作为兵场叛徒,不同于商场跳槽,他于此方,于彼方,都血债累累(毕竟我们人类把战胜敌人与消灭敌人二词混淆良久,兵不血韧的案例几千年鲜见,可以忽略了),凭啥不偿命呢?

  与国防文学史诗相比,与红警、CS相比,真刀真枪的战争对于军民而言,真的不是美好的。这个活动的特点有:危险、费力、以及严肃。与百姓工作的共同之处是:劳神。所以军人是美差,但绝不是淝差。 如果还有人以为军人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群体,那就是……。参见电视剧亮剑中田雨和李云龙的对话一段。实际上,统帅指令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牛顿欧拉的数学公式。何况精神压力远甚之。wWw.330011.COM因为他们的命,不仅你的,都由你保管,能不在意? “当对你十分重要的A和B二人身陷囹圄,你救谁?”这样的精神炼狱对他们非小概率事件。所以长期的戎马生涯,会使一个人变得脾气很坏,甚至世界观。

  战争时期,是一个颠覆百姓价值观的非常时期。屁大点事到这里就可能是死罪。而修身养性老夫子所不齿的行为到这里就可能是美德。长期的战斗,会使人在治掉轻慢淫傲的同时,却也增加了顽固易怒(如孙海英演的石光荣)。但对实业家而言,“与其不孙也,宁固。”我们要相信一个王实味,比一个黄克功更能破坏己方战斗力。 无论对于傻大兵还是贵族兵,战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脏活。与武术家不同,人家虽然练武最含辛茹苦,但又不玩命,对手也可以作朋友,李云龙楚云飞好惺惺相惜也得把对方往死里整。军队不需要霍元甲李小龙,兵者诡道也。也不同于散兵游勇,虽然独立武装对社会有着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但对于动武者本人简直是享受。玩暗招就把多不可一世的家伙结果了,像童年郭靖制服一高人。

  仅有这些还不够。战争之可怕,还在于其巨大的偶然性。西方某大国有个战争仿真软件。他们试图模拟甲午海战。当他们把双方力量输入计算机,发现每次都是中国赢。这不惊奇,洋务运动的大清帝国兵力远远超过刚刚变法的明治帝国。历史上的结果呢,果然上帝掷骰子。

  战争非一门艺术,但需要想象力这个放肆女神,虽然军人耻于空谈迂阔。谈兵离不开地图,想象的时候就在这里。 有人视舞枪弄棒硬派少年“没教养”,颇理解其天真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社会再文明,战争也不可能彻底消失,只要地球还有人类的话。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随着文明的进步,杀伤力越来越大,而死亡前痛苦越来越少。试看哈马斯如果抓到敌人,就用锐石捣成肉酱,换是以色列则大炮一轰冒烟拉倒。

  一般而言,野蛮民族比文明民族更好战:前者可能多是出于对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兴趣,后者则是迫不得已“以战求和”。具体到个人,他们的人可能是以战求军饷。你很难听到一个秀才嘴里说出“他在前方杀得正酣”这样的壮语。我们都喜欢“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娘娘腔了。 但是,军事天才却多自文明民族。土著部落里出得了拿破仑么? 英雄:英者,儒雅也,有修养有内省;雄者,硬汉也,识大体谋大略。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习惯把将军和名士二者看作对立,这看法本来不无道理,但错误的结果是,人们只相信蛮雄能成事,并叫他们为英雄(比如项羽这样莽汉)。种种案例(从略)表明,秀才对战争而言不只是花瓶。

  军法不仁,以士兵为邹狗。自文艺复兴以降,几百年来,由西到东,从立宪到共和,法律已由王法变为人权守护神—宪法。但是对不起,这条发展规律对今日军法无效!里面有很多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却不得不遵守的王八屁股——规定,比如被子要叠,而且往X里叠。犯军纪是可以求情的,比如战场娶亲。而违宪,谁也求不了情,特别是投敌罪。军法的触犯者并不一定是品质恶劣者,但鉴于渎职罪造成的后果,芳草生门不得不锄。 于是就充当了“士气向上”一招的祭品。(军法有大量求情的案例,但违宪也有个别求情成功的,张灵甫犯了和我党黄克功很接近的罪,不是出来戴罪立功了吗。 ) 军法中,最让人望而生畏的,最不契约的一件东西,就是“死命令”。一个任务,三月十日完成是英雄,是朋友,十一日完成就是罪犯,是敌人,这冷酷至极。但为战争胜利,又不可能变成活命令。只要“死命令”这个法学词语,有了合理性,上下级那种恩威莫测的猫鼠关系,就可以在今天某些角落里有了继续保存的理由。每当上下级适逢人际关系不好,上级就可以随便提出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来消灭他。张笑天著太平天国中,杨秀青杀曾水源用的不就是这招儿吗!摊上这样领导,你就是再有胆有识也拯救不了自己的命运了。

  战略论

  战略家说要喝奶,于是就有了奶。战术家研究怎样挤奶。

  这样解释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或许不精确。那也可以说,二者的区别,是建筑艺术和建筑工科的区别。这好像也不。战略家一般都懂得战斗,拿地图客串指战员也可,但建筑家二种隔层山。林薇因会材料力学吗?

  战略是行而上的,博雅的,但是作者说:作出战略上的重要决定,较之在战术上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司令一职似乎只是拿着地图悠闲地指定,但纸上一点墨,人间千点血。死的不是战斗机器,是人。

  战略包括六要素:精神(军魂)、物质(粮草等)、数字(兵力)、地理(战场地形)、天气。这些也是孙武在打仗前先要衡量的项目。

  21

  说到精神那可有的说了。首先该国(或该党该军)要得人心,这不是抓壮丁能抓到的。

  某些网刊相信教育救国,成天说通识启蒙 。但对于战时军人而言,提高公民气质,那是一种退化!书中每次翻到“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作者,这个德国人,总是带着半讥笑的语气提出。但要说军人不需要思想,这恐怕对军官不适用。所有的束缚都是为了保护。在讨论孙文上书李鸿章那段,有历史学家说:革命家应由首先抱着改良家心态的人转变而来。套用句型:军人应是本初有公民观念的人变成。服从的是军法,但不服从一些旧观念。这个职业不蔑视生命,而恰是对人生命的大爱,他们把对死亡的拒绝投射到老百姓身上!

  211余下是对士兵的要求。信仰、武德、胆力、坚韧,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为好兵。

  222信仰可以把各种被《说句心里话》中的各种心情所困扰的战士凝聚起来,也可让老百姓拥军抗战而非一盘散沙。比如刘亚洲说的:我愿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这就是一种信仰与道德。

  223自从执政党某文提出反对军队国家化,发扬传统武德后,“武德”一词成了网络高频词。什么是武德,那篇也没说清。败不馁,服从、耐劳(有的人可能人品很好但懒于坚持锻炼身体)、武器不离手等等优点的军队,才可以说是有武德的。武德是战争中最上精神力量之一,它只能有两个来源:一、屡战屡胜;二、艰苦(平时要在食、寝上降低标准,才可能将战时情况比下去。没人规定打仗都要在晴空万里时)。

  严苛的内务条例,可以维持武德,但不能创造它。所以,作者建议聘请战争国家的教官来给德国大兵上课,他们身上的狼血是盛世军官所不具备的。

  224人皆有趋生避死之本能,如果敌对的双方都这样,以致都撤退,结果就和平了,甚至天下都太平了。但对方往往不这样,所以你越怕死越易死。此外,军法对于怕死者,常常也是——以死惧之。

  人总认为越是精英身份的,就越大胆,越有气魄。似乎是对的,胆小鬼没等升官就得上军事法庭。但不公平的是,指挥官一旦熬成婆——晋升了,不再需要多如以往的胆力。而胆力等情感因素缩小后,智力和洞察力越来越重要。作者说:胆力正是为睿智和洞察力增添羽翼的哩。这就形成了越高权越低勇,真让人嫉妒。不过我们也可以自卫:像“神枪手顺溜”就比一般的士兵胆子大。优秀的受领导者,是另一种途径的精英么!

  对于如何培养胆力,作者说:“可以培养民族大胆精神的手段不外乎依靠战争,只有借助这种手段才能够抵制住懒惰怯弱、贪图安逸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一个沐浴在不断增加福利和繁荣与相互交往的民族堕落下去”。文化大国常是工商大国,娱乐大国,也常是国防弱国。但作者暴露了历史局限性——培养气概的途径很多,比如太祖当年在一师操练童子军。(但战争中的大量死亡体验,任何活动不能模拟,这种体验会让人精神透支但不得不如此以维持)


战争论读书笔记

  用了半个月读完了这本书,读后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经典”。难怪这本书堪与《经济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君主论》、《论法的精神》等书并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蕴涵了大量如何为人处事的智慧。本书不仅对军事工作者和军事迷是难得的好书,对在其他领域的人——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只要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者克劳塞维茨就像同时代的黑格尔等普鲁士思想家一样,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科学、客观、严谨、理性的作风,对战争和政治领域里很多问题做了极透彻的分析,这些分析大都从十分客观中立的立场出发,基本没有个人情感和偏见的成分。他对历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努力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历史的真相,以及该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克劳塞维茨对历史及其结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样,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俾斯麦、列宁、毛泽东、艾森豪威尔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读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期间曾勤奋通读此书,并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从书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持久战、农村保卫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于时间,我只认真地读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后两卷大多涉及18、19世纪欧洲战争中的具体战术细节问题,如山地作战、各兵种比例、要塞防御等,对当今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指导意义,我便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没有细读。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经典语句,其中一些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导和帮助。

  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2、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3、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4、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5、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6、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7、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9、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0、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1、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象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12、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

  太多了,摘抄不过来了,到此为止吧。


看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点滴感悟 ~-8-13 字数:10244  我看的是高植的译本,曾也看过董秋斯的译本。下面的有些评论是我现在后加上去的。  1984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36页安德莱语)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本人的说明):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85页)  ~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134页)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210-211页)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399页)  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1984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阴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真是托尔斯泰呀!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玛利亚公爵小姐!”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轮子因为惯性还在旋转。玛丽亚公爵小姐很久以后还记得这个渐渐消失的轮盘声,这声音在她的记忆中和后来所发生的事情混淆在一起了)。(此是安德莱公爵的父亲因误听到儿子死于奥斯特里兹战场上而极度悲伤之故。公爵小姐是他的女儿。)(457页)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此是彼埃尔因决斗而自责出走时的心灵斗争)(495页)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此是彼埃尔出走时,在旅店中,一个共济会会员开导他的话。)(503页)  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这种情绪,在他一回到习惯的生活环境时,便立刻没有了,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加以发扬的这种情绪是在他的心里。(555页)  “不错,就是那棵橡树,”安德莱公爵想,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春天独有的快乐和清新的感觉。他忽然想起了生活中一切最好的时光。奥斯特里兹和高高的天空,死去的妻子的谴责的面孔,在渡船上的彼埃尔,因为夜色的美感到兴奋的姑娘,那个夜晚和月亮,——这一切他都忽然想起来了。  “不,生活并不在卅一岁结束,”安德莱公爵忽然最后地、断然地决定了。“单单是我知道我心中所有的一切是不够的,一定要大家都知道这个:彼埃尔和那个飞上天的姑娘也在内,一定要大家都知道我,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的身上反映出来,要他们和我在一起生活!” (602页) 这段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觉得我的想法和情感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不同,那么地格格不入,我想让他们也

能与我一样去体会这种深刻的崇高感,但,我发觉我们中国人除了讪笑外,谁都不会为你所表达的这一崇高的思想所打动,他们顶多只会为一般的亲情和那些被嚼烂的爱情所感动和津津乐道,更多地是为金钱所鼓舞,所打动,他们更多地是崇拜李嘉成和盖茨。(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崇拜大人物或名人而不是思想。他们以为大人物或名人的哪怕是一个日常用语,那都是字字珠玑的闪光的思想,如同书中所描述的大美人,那个导致别素号夫的悲剧的女人:  一个妩媚聪明的妇人的名声那种不可动摇地确定在叶仑那·发西莉叶芙娜·别素号娃的身上,以致她能说出最俗气最愚蠢的话,而大家仍然称赞她的每一句话,在她的话里面寻找深奥的意义,而这却是她自己没有想到的。(626页)  安德莱·保尔康斯基和彼埃尔·别素号夫这两个人是托尔斯泰倾注心血,刻意刻画的两个光彩夺目的,非常有头脑的人物(其实,保尔康斯基家族就是以托尔斯泰母系家族为原形的,托氏的母亲及母亲家族对托氏的遗传和影响都是巨大的,安德莱保尔康斯基的妹妹,不太好看的玛丽亚公爵小姐则就是以托氏母亲为原形的),他们二人在书中的大段的独白和丰富的内心思考及反省,给予了这部著作以伟大和耀眼的光环,给予这部著作以深邃的思想性,使它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而是一部思想巨作的人类精神财富。我最喜爱看的正是这些大段的独白和思索,它们使我的精神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使我的思想不在受人影响和制约(也许有人会指出这是个悖论,但我在这不想多费口舌,我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相通,而不是跟没有思想的人浪费唾沫)。有趣的是,比埃尔的思想并不一定比安德莱肤浅,但他却永远是个思想者,不善于付诸于行动。使我不由地想起了那些~在巴黎的经常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高谈革命的那些革命者。安德莱却不同,托尔斯泰以后在他自己的庄园所实施的改革其实就是安德莱的写照。只有他们俩人才谈得拢,其它的贵族则均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势利小人(当然除了头脑简单的罗斯托夫伯爵,这个以他的父亲为原形的人物)。托尔斯泰的思想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反对封建制度,但也怀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当然不是站在其对立面去怀疑),我以前对他这种“晦涩”的思想很是不以为然,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当代世界的发展的观察了解及思索,现在仔细想想,他的思想和观点还真是太有远见,太深刻了,他不但看到了濒死之躯的腐朽,也看到了只有现在的只有深邃的人才能看到的那时还是新生婴儿的瑕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永恒的托尔斯泰!(这段个人评论是我现在刚加上去的)  索尼亚拿着一个杯子经过大厅走进餐具房。娜塔莎从餐具房的门缝里瞥了瞥她,她觉得,她记得从前有一次,光线从餐具房的门缝里射进来,索尼亚拿着杯子走过。“是的,这完全是,完全是一样的,”娜塔莎想。(739页) 这个生活及心理细节怎么和我偶尔几次的心理活动那么相似。真是奇怪极了,托氏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这个非凡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微妙的心理细节用文字活灵活现地写出来呢?佩服佩服!  1984年12月1日 星期六 晴  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864页)  人在江湖还身不由己呢,更何况在权位之上了,这就是“责任”,一般的时候,他必须得怎么怎么做,否则就不行,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10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