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又一次地读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
在文章的开头,毛主席首先饱怀深情的怀念了白求恩同志光辉的一生,“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去年春上到延安,手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接下来,毛主席赞颂了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随后,毛主席将白求恩与某些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同志与鄙薄技术工作的同志进行对比,突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重视技术,医术高超的国际主义战士形象,也对一些工作挑肥拣瘦,认为技术工作无出路的人以批评。最后,文章说道:“我们要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成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主席的这几句话,令我感受颇深。是啊,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大有益于人民的人。正如俗语说:“做事先做人。”
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到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甘愿奉献到永远。Www.330011.Com但一味地讲求奉献是不够的,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也影响学生对他的看法。一个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在教学中显露出较高的艺术修养,用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恰当的态势和流畅的表达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地提高,逐渐完善自我,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博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另外,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只有这洋,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的需求,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多才多艺,和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自己、完善自己。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具有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的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敬业精神的关键是教师品行。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一个好的教师应能追求言传身教、铸造灵魂的崇高境界。既自然文明又举止优雅,时刻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一个楷模的形象。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教师的忠诚上。忠诚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会自动、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会安于平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始终坚持以一颗平常人的心态。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共2页,当前第1页12
$False$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纪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纪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著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纪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纪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二、《纪念刘和珍君》通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其说它是一篇杂文或散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长歌当哭”之“长歌”
《纪念刘和珍君》的确是一首诗,一首歌。不但从以“一、二、三……七”作标志的大段来看恰如诗歌章节的安排,而且其内容中有许多语句简直就是诗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又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再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所引无论从句式的组成来看,还是从铿锵的音调和沉郁的韵律来读,与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别”又有多少差异呢?与鲁迅的《悼柔石》《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等诗作又有什么差异呢?细读该文的其他部分,虽然语句较长,但其如诗似歌的韵致无不极有力度地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这些长句浑浩流转,其思想和情绪一如诗歌般激荡跳跃,比之短句诗歌更显得意蕴深厚和气势充沛。统观全文,的确是“当哭”之“长歌”,只不过是这动地之哀歌覆以杂文的外表而已。
三、《纪念刘和珍君》整体行文节奏“徐步而行”教育城
真正优秀的抒发思想情感的文章,在行文上是有节奏的,如诗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纪念刘和珍君》是如诗似歌的优秀文章,细心品读它,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分明的行文节奏。具体来说,《纪念刘和珍君》在行文上的节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样的美学形式。与鲁迅《“友邦惊诧”论》急风骤雨式的行文节奏不同,《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较为徐缓,正如俄国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杰出乐章《如歌的行板》那样,表现为“徐步而行”。该文行文节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样“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么呢?
其一,鲁迅表达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这种悲哀异常沉重,因此释放起来“步履维艰”。全文的行文节奏只有与之应和,方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换句话说,鲁迅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情绪决定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推进不会像《“友邦惊诧”论》那样“快步疾行”。
其二,《“友邦惊诧”论》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愤怒和抨击,《纪念刘和珍君》写作的核心内容是痛苦和愤懑,其中“痛苦”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两篇文章核心内容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了各自的行文节奏。虽然《纪念刘和珍君》抒发作者痛苦的形式有些是对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责,其节奏在某些段落表现得不断加快,但从全篇来看,那种由“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难以遏制的超常痛苦,还是使得文章读来沉郁顿挫,节奏凝重。内容决定了形式,因此,《纪念刘和珍君》在形式上给读者的感受正是“如歌的行板”。
其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思想是异常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难体会: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写出刘和珍的真实性情,坚决抹去反动军阀及其雇用文人泼在她身上的“暴徒”的污秽(因此必写对刘和珍的回忆);一定要写出反动军阀如何虐杀刘和珍的真实情况,坚决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行,把这些刽子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必写刘和珍被虐杀致死的细节);一定要写出对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请愿的方式去斗争;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坚决支持“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态度,给革命者最大的声援。这种匠心兼顾的范围较大,又不能不用许多叙述性的文字,而议论需要建立在这些叙述性的文字之上。概括来说,兼顾面较大而叙述性文字较多的因素也使得《纪念刘和珍君》只能在节奏上“中速而行”,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杰出的《如歌的行板》。
文章的形式也绝不是被动地服从内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节奏)会“荷载”内容的信息。《纪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荷载”了鲁迅对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涌动般的愤懑,它与内容一起给读者以感动。有记载说: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我们“聆听”《纪念刘和珍君》那悲怆的心曲,内心深处难道不会被震撼?难道不会因鲁迅深挚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长叹、心中泪流?
无论我们把《纪念刘和珍君》研读多少遍,“聆听”多少次,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确是一篇词句精美、“意象”独特的文学华章,的确是一首音韵铿锵、和着血泪并喷着怒火的诗歌,的确是一曲用文学形式谱成、以“洒泪祭雄杰”为主调的动人心魄的“如歌的行板”!
过去,我们可能把《纪念刘和珍君》与鲁迅的其他杂文一样地泛泛分析和品评了;现在,我们应重新捧读,重新评价,不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历史价值,还要看到其中以鲁迅心血呵成的美学价值,让它在新时代的文苑中闪烁出原有的瑰丽色彩!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412/1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