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3000字 >> 正文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3000字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3000字

  很久很久没有感觉到看书的乐趣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拿起了丽琴妹妹送我的李开复的自传,不知不觉,前后几个晚上的时间,陆陆续续就把那三百多页看完了。且不论,kaifu lee(李开复)他是多么有名的一个商业人物,但是在此之前,我也只是把他和很多例如马云、丁磊那些人看作是一样的,很传奇很遥远的人,当然看完它的自传以后,他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传奇人物,只是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罢了。

  这本书的首页就是他的全家福,两个女儿、妻子和主人公,就这张照片我就看了老半天,研究照片中的人物,该不会像那些人说的,商人们的炒作吧,但是在我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热爱家庭的人,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孝顺的儿子、慈爱的父亲,在他的描述中,我也体会到了,从小接受美国自由化教育的人的家庭模式,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正如,其中,当李开复在准备辞去微软工作去Google工作的时候,他女儿13岁,居然能说出“不用说,我一切都明白”这样体谅父亲同时有这么成熟的话,真的让我佩服,相比较这个年龄的中国教育模式教育下的孩子,他们可能天真无邪的向父母要钱,向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书中从他父母的相识,他的出身开始记述,我发现,只有一篇是关于他的爱情,我想,作为一些八卦一点的人,最喜欢看的可能是名人的情感吧,但是,李开复很平淡,因为他的爱情就只有一次,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可谓是一见钟情吧,呵呵!而其余的部分基本是在他的求学以及事业经历上,我想,也许这就是大人物的不同吧,他们不需要过于丰富的情感生活来使自己的传记厚实!当然,在全书,也会出现一些关于家庭的描述,对于家人、朋友的感激,发自肺腑的情感表达,恰恰使这个富翁的精神层面饱满起来。wwW.330011.COm

  看了这本书,我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像他一样成为这么特别的人物的。因为我们的环境不同,李开复先生的父母都算是知识分子,具有先进的思想,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明的教育,使他11岁就可以去美国求学,我想,这一点客观的条件,我们一般人还是比较难达到的。作为和李开复先生同时代的我们的爷爷奶奶却还只是农民,只懂得吃饱穿暖就够了,孩子的教育成才根本没在意;而到了我们父母这一代,大多还都是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只知道让孩子要把书读好,但是也没有其他更深远的考虑,经济能力也比较有限;现在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明白了要奋发努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很难达到李开复先生那个水平了吧,因为先决条件已经决定了我们的起点是有差距的,因此,我想,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由我们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使他们不断发展,为国做贡献。因此,我们中国是在一天天的进步,但是现在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大多还是我们的父母或爷爷一辈,也就是说,还需要等上几年,等他们退下来了,等我们上去了,对于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来说,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和他们后代的后代组成的这一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的发达和先进,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大,因为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已经提高上来了。呵呵,貌似想的远了,总之,这是我看这本书的一个想法,大胆预测一下,当我们成为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开放,强大的世界经济大国了,到时候走在街上,我们这些爷爷奶奶对那些外国人讲英语say hello的时候,那些老外反而要求我们“请问可以讲中文吗”这样的反应呢!

  李开复先生是一个科学家,是语音技术的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还是世界级一流的,统计学的方法开辟了语音的新道路,突然想到我先前学过的统计学,想想除了知道这个名词之外,也没有真正的实用到生活,真是可惜。我也很喜欢李开复先生的老师,他在对待他这个学生的时候说的“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这也深深的影响着李开复的行为,我记得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也许也说明了,这句话不仅对李先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以及其他人也产生了反应。

  我的大学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面临择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沮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我沮丧的真正原因,我发现,我们学管理真的不应该这么早,确实是糟蹋了。李先生是数学方面的天才,桥牌高手,大学本科学习法律方向,后来由于发现兴趣不对而在哥伦比亚大学宽松的转专业制度下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个人能力得到很大的发挥,后来进入卡内吉•梅隆攻读计算机博士,从事过教师的职业,后来成为年轻的副教授,因为不甘心写一堆没用的论文,到了苹果公司工作,从一个技术科学家,渐渐的开始负责一些项目,渐渐的,摸索管理的方法,最后成为谷歌的职业经理人,这一路,让我看到了真正管理人才的成长,让我看到,管理虽然需要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它更加需要实践的经历和技术的支持。而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没有专门的技术,没有工作的经验,我们只有那么些泛泛却不精通的管理知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家企业或事业单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那些企业单位不惜本钱的在我们身上浪费培养的成本呢?

  听起来确实挺沮丧的,但是,一技之长绝非瞬间蹴成,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来挽回呢,尽量多的争取到好的成长机会呢?虽然我们和李开复先生的遭遇不同,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学习他的一些经验和精神,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一、专业

  虽然,我说了我们的管理知识还是很浅薄,实践经验又不足,但是,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后成为职业经理人(我认为对于以后开放发达的中国社会,标准化的流程,职业经理人将会是一个趋势),专业知识还是需要反复的温故,起码,在别人在谈论某以理论或根据某种模式来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快的明白,并且能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李开复先生,他的专业是计算机,他在这方面的专业是精通的,他也曾和我们一样迷茫过,但是他的卡内基校长说的对,要做就做世界上最好的,所以,我很明白,如果我们真的要赶上美国的水平,我们不不断的逼迫自己前进,那就等着落后淘汰吧。所以在李开复先生开创微软中国计算机研究院的时候,他要求招募的研究的博士都要重新做博士项目,以达到一个世界博士应有的研究能力水平,这样的做法对于中国博士教育普遍落后与美国的现象不无道理。

  自然,对于我们学管理出身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前途的出路是考公务员,这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工作岗位。但是,毕竟公务员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还是有那么多的我们,可能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样,也算是在实践中掌握其他技术,等到组织需要提升你的时候,你先前的管理理论就可以充分的应用起来了,当然在未成为管理别人的管理者的时候,先管理好自己,这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二、诚信

  李开复先生在书中多次反应的问题就是诚信,人首先要有诚信,对于即将出社会步入职场和已经步入职场的我们,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点吧!虽然现在跳槽的人很多,但是毕竟,随便的跳槽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同时也会可能面临想李开复先生一样纠结的诉讼官司,但是,我们现在的诚信标准还是很不完善,我自然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诚信呢?除了不能故意欺骗,那其他还有什么是不诚信呢?但是,我知道有一点,我还是很矛盾的,在学校,老师或者领导可能有一些就业指标的压力,他们都告诉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先找到工作再说,先就业再择业,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不诚信的教育了呢?这不就助长了现在企业单位的跳槽风吗?

  三、从心出发

  李开复先生的传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他每次更换岗位的理由吧,那是一种新年,他的座右铭是“勇敢的改变能改变的,宽容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对两者进行区别”,在他面对人生低谷的时候,做到了这样的对不能改变的事情的豁达,也很勇敢的去面对困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受到父亲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他也一直保持着一颗回报祖国的想法,在中国的高校举办过300多场励志演讲,可惜,我们没有能亲身听到他激情澎湃的演说,不过,我想,他的这份报效祖国的心已经可以深深的打动我了。每个年轻人,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好的传统、好的精神、好的技术能够传承下去,因此,我们会希望召集更多的同路人,共同为明天奋斗,在自我达到一定积累的时候,把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和大家分享,这将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我想,我并不会想李开复先生一样那么的赫赫有名,那么的财力雄厚,那么的受众人追捧,但是,我想,我可以向他一样专业,像他一样对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对自己不断的提出挑战,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不倒下,坚强的坚持的把我的快乐和温暖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开复自传读书笔记

  李开复自传读书笔记1500字

  这几天,放了暑假,我读了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

  一、李开复的简历

  李开复出身在台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议员,母亲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哥在美国读大学后在美国的大学里任教,李开复在中学时跟着哥哥到美国读书,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大学和博士。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副教授,两年后加盟了苹果公司后升迁为副总裁,之后又先后在微软和GOOGLE公司担任高管,2009年离职并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二、李开复成功的原因

  李开复可能是全球华人中最著名的IT业知名专家。其原因之一是他先后在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GOOGLE公司担任高管;其二是他从微软公司转投GOOGLE公司的那场官司,微软公司和GOOGLE公司为了他,不惜撕破脸皮,不惜人财物力,大打出手;其三是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和GOOGLE中国担任了最高领导,并致力于中国IT人才的培养,深受中国人的熟识和尊重、喜爱。

  通过阅读李开复的自传,我觉得李开复为什么能成为IT业一名著名的专家、经理人,得益于以下原因:

  1、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简历中看得出来。

  2、优秀的自身素质。李开复自小聪明,经常做恶作剧,并在大学二年级时取得了桥牌大师头衔。

  3、美国大学教育的优越性。大学一年级时李开复读的是法律系,与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是同学,后来他发现不适合继续读下去,大三时改读了计算机专业,获得了出色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到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学院院长告诉他,博士论文就应该代表了在某一狭窄领域的权威。还有,博士生的淘汰制度也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高的一个缩影。

  4、导师的支持至关重要。导师的负责、正直、理解成全了李开复,尽管李开复的研究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偏离了导师课题的范围,导师不但同意他的想法,还每年从自己的研究经费里拿出了几十万美元来支持李开复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胸怀?!

  5、家人的支持和理解。21岁的李开复就成家人,之后的他,安心地做他的研究,处理他的业务,家庭的事务都几乎不需要他的操心。特别是他从微软公司转投GOOGLE公司的那场官司中心疲力竭的时候,家人一如既住地支持给了他很大的鼓励。

  三、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1、让我了解了美国的大学教育,初步知道了为什么美国大学能培养出来了这么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让我了解了IT业这些年(1980-)的历史。作为一位计算机教师,也算与IT业有关的人,对IT业的发展历史也有必要熟识。本文从李开复的角度,谈起苹果公司的辉煌到没落,到IBM公司和微软公司的兴起,再到GOOGLE公司的由弱至强,重现和展示了IT技术从重视硬件到重视软件,再到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因此,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一看!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3000字

  很久很久没有感觉到看书的乐趣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拿起了丽琴妹妹送我的李开复的自传,不知不觉,前后几个晚上的时间,陆陆续续就把那三百多页看完了。且不论,kaifu lee(李开复)他是多么有名的一个商业人物,但是在此之前,我也只是把他和很多例如马云、丁磊那些人看作是一样的,很传奇很遥远的人,当然看完它的自传以后,他在我心目中还是一个传奇人物,只是让我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罢了。

  这本书的首页就是他的全家福,两个女儿、妻子和主人公,就这张照片我就看了老半天,研究照片中的人物,该不会像那些人说的,商人们的炒作吧,但是在我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热爱家庭的人,他是一个体贴的丈夫、孝顺的儿子、慈爱的父亲,在他的描述中,我也体会到了,从小接受美国自由化教育的人的家庭模式,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正如,其中,当李开复在准备辞去微软工作去Google工作的时候,他女儿13岁,居然能说出“不用说,我一切都明白”这样体谅父亲同时有这么成熟的话,真的让我佩服,相比较这个年龄的中国教育模式教育下的孩子,他们可能天真无邪的向父母要钱,向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书中从他父母的相识,他的出身开始记述,我发现,只有一篇是关于他的爱情,我想,作为一些八卦一点的人,最喜欢看的可能是名人的情感吧,但是,李开复很平淡,因为他的爱情就只有一次,也就是现在的太太,可谓是一见钟情吧,呵呵!而其余的部分基本是在他的求学以及事业经历上,我想,也许这就是大人物的不同吧,他们不需要过于丰富的情感生活来使自己的传记厚实!当然,在全书,也会出现一些关于家庭的描述,对于家人、朋友的感激,发自肺腑的情感表达,恰恰使这个富翁的精神层面饱满起来。

  看了这本书,我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像他一样成为这么特别的人物的。因为我们的环境不同,李开复先生的父母都算是知识分子,具有先进的思想,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明的教育,使他11岁就可以去美国求学,我想,这一点客观的条件,我们一般人还是比较难达到的。作为和李开复先生同时代的我们的爷爷奶奶却还只是农民,只懂得吃饱穿暖就够了,孩子的教育成才根本没在意;而到了我们父母这一代,大多还都是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只知道让孩子要把书读好,但是也没有其他更深远的考虑,经济能力也比较有限;现在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明白了要奋发努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很难达到李开复先生那个水平了吧,因为先决条件已经决定了我们的起点是有差距的,因此,我想,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由我们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使他们不断发展,为国做贡献。因此,我们中国是在一天天的进步,但是现在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大多还是我们的父母或爷爷一辈,也就是说,还需要等上几年,等他们退下来了,等我们上去了,对于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来说,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和他们后代的后代组成的这一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的发达和先进,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大,因为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已经提高上来了。呵呵,貌似想的远了,总之,这是我看这本书的一个想法,大胆预测一下,当我们成为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开放,强大的世界经济大国了,到时候走在街上,我们这些爷爷奶奶对那些外国人讲英语say hello的时候,那些老外反而要求我们“请问可以讲中文吗”这样的反应呢!

  李开复先生是一个科学家,是语音技术的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还是世界级一流的,统计学的方法开辟了语音的新道路,突然想到我先前学过的统计学,想想除了知道这个名词之外,也没有真正的实用到生活,真是可惜。我也很喜欢李开复先生的老师,他在对待他这个学生的时候说的“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这也深深的影响着李开复的行为,我记得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也许也说明了,这句话不仅对李先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以及其他人也产生了反应。

  我的大学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面临择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沮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我沮丧的真正原因,我发现,我们学管理真的不应该这么早,确实是糟蹋了。李先生是数学方面的天才,桥牌高手,大学本科学习法律方向,后来由于发现兴趣不对而在哥伦比亚大学宽松的转专业制度下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个人能力得到很大的发挥,后来进入卡内吉•梅隆攻读计算机博士,从事过教师的职业,后来成为年轻的副教授,因为不甘心写一堆没用的论文,到了苹果公司工作,从一个技术科学家,渐渐的开始负责一些项目,渐渐的,摸索管理的方法,最后成为谷歌的职业经理人,这一路,让我看到了真正管理人才的成长,让我看到,管理虽然需要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它更加需要实践的经历和技术的支持。而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没有专门的技术,没有工作的经验,我们只有那么些泛泛却不精通的管理知识,我们怎么能够在一家企业或事业单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那些企业单位不惜本钱的在我们身上浪费培养的成本呢?

  听起来确实挺沮丧的,但是,一技之长绝非瞬间蹴成,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来挽回呢,尽量多的争取到好的成长机会呢?虽然我们和李开复先生的遭遇不同,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学习他的一些经验和精神,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一、专业

  虽然,我说了我们的管理知识还是很浅薄,实践经验又不足,但是,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专业上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后成为职业经理人(我认为对于以后开放发达的中国社会,标准化的流程,职业经理人将会是一个趋势),专业知识还是需要反复的温故,起码,在别人在谈论某以理论或根据某种模式来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快的明白,并且能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李开复先生,他的专业是计算机,他在这方面的专业是精通的,他也曾和我们一样迷茫过,但是他的卡内基校长说的对,要做就做世界上最好的,所以,我很明白,如果我们真的要赶上美国的水平,我们不不断的逼迫自己前进,那就等着落后淘汰吧。所以在李开复先生开创微软中国计算机研究院的时候,他要求招募的研究的博士都要重新做博士项目,以达到一个世界博士应有的研究能力水平,这样的做法对于中国博士教育普遍落后与美国的现象不无道理。

  自然,对于我们学管理出身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有前途的出路是考公务员,这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工作岗位。但是,毕竟公务员不是人人都能考上的,还是有那么多的我们,可能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样,也算是在实践中掌握其他技术,等到组织需要提升你的时候,你先前的管理理论就可以充分的应用起来了,当然在未成为管理别人的管理者的时候,先管理好自己,这也是一门很大的艺术。

  二、诚信

  李开复先生在书中多次反应的问题就是诚信,人首先要有诚信,对于即将出社会步入职场和已经步入职场的我们,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点吧!虽然现在跳槽的人很多,但是毕竟,随便的跳槽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同时也会可能面临想李开复先生一样纠结的诉讼官司,但是,我们现在的诚信标准还是很不完善,我自然也说不清楚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诚信呢?除了不能故意欺骗,那其他还有什么是不诚信呢?但是,我知道有一点,我还是很矛盾的,在学校,老师或者领导可能有一些就业指标的压力,他们都告诉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先找到工作再说,先就业再择业,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不诚信的教育了呢?这不就助长了现在企业单位的跳槽风吗?

  三、从心出发

  李开复先生的传记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他每次更换岗位的理由吧,那是一种新年,他的座右铭是“勇敢的改变能改变的,宽容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对两者进行区别”,在他面对人生低谷的时候,做到了这样的对不能改变的事情的豁达,也很勇敢的去面对困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受到父亲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他也一直保持着一颗回报祖国的想法,在中国的高校举办过300多场励志演讲,可惜,我们没有能亲身听到他激情澎湃的演说,不过,我想,他的这份报效祖国的心已经可以深深的打动我了。每个年轻人,像我一样的年轻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希望我们的好的传统、好的精神、好的技术能够传承下去,因此,我们会希望召集更多的同路人,共同为明天奋斗,在自我达到一定积累的时候,把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和大家分享,这将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我想,我并不会想李开复先生一样那么的赫赫有名,那么的财力雄厚,那么的受众人追捧,但是,我想,我可以向他一样专业,像他一样对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对自己不断的提出挑战,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不倒下,坚强的坚持的把我的快乐和温暖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3000zi/201212/8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