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培根随笔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www.330011.COm


读《培根随笔》有感

602班  胡菁

不论翻到《培根随笔》的哪一页,我们总会很容易地发现有不胜枚举的名言警句。细细地品读它们,又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合上书本,更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从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们能够汲取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的思想精华。

最近正和一个好朋友闹矛盾,忽然有一夜梦见了曾经和她同舟共济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在梦中,我决定与她言归于好。但是,当我一觉醒来,又觉得物是人非,再次见着她,却不知如何是好。我低着头,保持沉默,气氛有些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有什么人推我一把,让我鼓足勇气向对方伸出手去该有多好,但是过了许久,仍旧什么都没有改变。睡前,又翻开了《培根随笔》,这时,培根对我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顿时,我陷入了沉默。我想,如果自己能先退一步的话,也许就会海阔天空吧。失去一个朋友,就失去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一个人可能会同时结交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愿意去倾吐内心的,恐怕就只有一个。如果失去了那唯一的一个,就会同时造成两个人的寂寞孤独。无人理解的苦楚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也许明天,我应该给她一个微笑吧。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时常想起培根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总结。随意翻看一本杂志或许会博得我们的会心一笑,但看过之后却仿佛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求知便只是消遣。学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最爱卖弄的阶段,但即使并没有深入学习,却也能够让我们做足表面文章,这个时候,求知就像是给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但是我们的内在是否充实却不得而知。只有当我们学得知识的精髓,并能够对它驾轻就熟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动力和指南,这时,求知无疑是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每当松懈的想法涌上心头,就会听到培根用略带讽刺的语气对我说到这句话。我们学习,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才干呢?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

  1、读《论真理》

  真理,只有在光天化日之下受人推崇;假象,却在种种伪装下为人添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假象中,生活没有了假象,人们便会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因为人们总想在别人面前扬长避短。人们喜爱假象,它可以使人们更轻松地完美起来。但人们却从不希望别人在自己面前显露“假”的一面弄虚作假的人虽能一时痛快,但却得不到别人的长久尊重,一旦被人发现,非但今后不能再弄虚作假,而关于自己的真理也无人相信,此时,才能感受到假象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会很长久,有时伴人一生。

  2、读《论死亡》

  死亡,是人们较敏感的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只有一次。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并非有多么可怕,它不仅不会使人的价值消失,有时反而会增长此人的价值。为正义而死,死后更受人关注。为正义而将死亡抛之脑后的人逝去是最高尚的,他们人虽死,心未死,在生命的最后一秒还在为正义奋斗,他们不高呼正义,但他们比专门为正义献身的人更高尚。

  3、读《论复仇》

  复仇,是野蛮人的行为,(读书笔记 www.dUhougan.com)而法律,是文明人的行为。有仇不报,许多人就会觉得不公平,只有亲手惩治仇人,才会觉得内心畅快,但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仇人又让别人替自己报仇,结果将会怎样?所以,不念旧恶,宽大为怀,更高人一筹。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以德报怨,谅解仇人,很可能化干戈为玉帛,“反仇成目”,这样,原先的“仇人”也会受到内心的谴责,或许会倾其所有帮助我们,使我们拥有一个同甘共苦的朋友,难道不是更好吗?

  4、读《谈厄运》

  幸运的好处令人神往,但厄运的好处则会令人惊叹。然而幸运的人是被上帝溺爱的孩子,最终不会有什么作为,而厄运则是上帝用来磨练我们的,命运多桀的人最终功成名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厄运才是真正的“幸运”,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厄运才能使人学到真正的为人处世之道。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不要抱怨自己的厄运太多。也许,只有厄运,才能创造超乎寻常的奇迹。

  5、读《谈父母与子女》

  家长们固有的思想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这样的想法不是非常可取的,因为有这种想法的大多是家长自己未立业,人生不成功,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孩子自身素质等等一系列原因,这些孩子大多会很普通甚至很平庸。历史上的名人大多没有孩子或不过分重视孩子。“干什么都只能靠自己,靠别人是不行的。”家长们常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但某些家长却把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了自己的子女。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1735.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