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2000字

  一

  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

  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

  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

  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

  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读书笔记www.duhougan.com)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

  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

  二

  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况和存放款业务和票号“日升昌”旧址、中国一代巨商的私邸乔家大院等等,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让人感觉到一种磅礴大气。

  《流放者的土地》有关流放地“宁古塔”的大量典籍资料,清朝的文字狱、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铖的“科场案”似乎沥沥在目,一个人迹罕至却高官、学者荟萃的蛮荒之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遥远的绝响》说“我”和魏晋这段历史之间的缘,余秋雨有时站在今天评点,有时回到魏晋亲临历史的现场,看活脱脱一对可爱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让我们重温遥远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魏晋风度”。

  《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乡关何处》《脆弱的都城》《风雨天一阁》……

  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

  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三

  静静的夜里,我开始用心解读余秋雨的阅读,再次翻开《山居笔记》。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宁古塔”,余秋雨说他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并由此而开始重视阅读关于文字狱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绍了他对山西晋商文化的关注是这样开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阅一本史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使我大吃一惊的事实,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

  余秋雨关注的对象很多就是这样生成的,它从阅读中来,来又为了阅读。

  现在只要向关注的对象倾以热情,便自然有了话题,用时代点的话说,也就是“文化课题”。

  不难理解,这就叫明确了阅读对象(即明确了阅读什么),不用再寻求别人推荐什么书读了,而且和课题无直接关系的,不用去分心。我们看余秋雨连他的司机都能有意无意地给找到那么一两本,因为他知道余秋雨正研究的课题,所以也能清楚余秋雨所需要的书。可以说,对于读什么书,他们都不盲目。

  阅读的对象解决了,接下来便是怎么阅读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文本本身,就显示了他的怎么阅读有些不同凡响:

  他的阅读是在书籍资料堆中查证考据式和在行走中亲临现场体验式,两相结合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阅读,是不是太累了?回答是否定的。

  你听他说:“一个人,干着别的事,有感而发,写两篇散文,这才是自然。”

  我们也许都曾感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兼容阅读,已经不容易,想要写作就更谈不上了。但事实上,余秋雨做得轻松从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课题下,阅读与写作是自然的。余秋雨笔下的文章几乎就是一个过程的自觉呈现。

  四

  静静的夜里,合上书,闭目思想。

  脑海里,书籍资料、文化现场,那是我的思维。而甸在手中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点亮我心灵的火种。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沧桑古地——《文化苦旅》;

  王朝背影——《山居笔记》;

  自叙事迹——《霜冷长河》;

  环球名地——《行者无疆》;

  哀叹名城——《千年一叹》;

  文明延续——《中国之旅》;

  那个人,用他的笔写尽了人生的传奇,感伤,磨难……

  那个人,用他的半生在旅途上奔波,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幅画面,留下一篇篇让人惊叹的文章。 他——就是余秋雨,当代著名作家。

  他用笔写出了一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文字,他的文章让人汹涌澎湃。沧桑落寞的道士塔,寂静苍凉的阳光雪,卑处一隅的都江堰,热闹非凡的贵池滩,寂静祥和的江南小镇,清寂无人的天柱山,经纶满屋的风雨天一阁,风景秀美的西湖畔……还有欧洲那些文明世界的城市名迹,这一切都是他半生奔波旅途上为我们留下的。

  读过他的作品,你会有诸多的感受与感想。最大的感受是,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是显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一种动人心弦的体会……

  我们应该用心铭记那个人,那个用半生奔波写下传奇的人。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1/9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