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00字

  假期里,再次拿起了《海边的卡夫卡》……

  与第一次的“读”有所不同,它触动自己的不仅仅是“阅读”一个日本少年的成长,而是合卷后感悟青春期“折腾”。

  小说中少年田村卡夫卡纠结于内心的诱惑和罪孽,被冲往世界的尽头的旅途中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际的他已不是他,他已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高中三年,我的学生们历炼成长的挫折,进入大学学习的他们在身体走向成熟的同时,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犹豫。

  命运就是沙尘暴,我们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我从沙尘暴中逃出,我已经不是跨入时的我了。

  责任始于“梦中”。在当今社会,人类最应该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时拯救自己。小说这样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很好的入世写照。当年的我也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会,内心不也是经历过相似的波澜吗?虽然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但是只要人没有在命运的旋涡里失去自己本来的面目,仍然坚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争就都不是毫无意义,尽管在命运面前,它是徒劳的。我们大多的时候,不过是钟表的摆,按着规定的轨迹运行,无力左右什么。

  岁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我们都要活着承受,我们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和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但在我们的脑袋里,有一个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的“小空间”。WWw.330011.COM

  田村卡夫卡作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在世界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在波涛汹涌的世界上,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也有温存和美好。

  好在年轻,我相信我的学生终能经得住折腾,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还有许多经历需要他们去看,去听,去感知,去体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终于把《海边的卡夫卡》读完,我坦言,距离作家的思维还是有些距离,小说里面很多场景的设置,情节的构造,以及语言的对白我都没法理解和领会,或许得等到另一个阶段再读一次。这种境况多少让我有些沮丧,一直认为绘画、音乐和阅读是能带领人类通向另一世界的桥梁,如同《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入口石”。它让我们不仅仅只是活在这个物质世界的某种物质,能让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这个我不仅仅是这个我。

  由于教育背景的缘故,我对绘画一窍不通,对音乐也只是个肤浅的消费者,但自己起码是掌握阅读这门技能的。然而近来读到的几本著名小说,我都很难理解作者的某些情节构造和语言对白,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阅读技能产生了怀疑,这意味着我将被堵在通往另一精神世界的大门之外,以行尸走肉般的姿态活在这一个世界之中!

  甚至开始规划,以后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掌握绘画、音乐和阅读的技能,当然,仅仅只是技能,不一定要做出成就,否则就会陷入功利的累赘,就像掌握驾驶的技能一样,至于他以后用不用,全然由他自己来决定。起码不至于如今天的我一样,虽然知道另一世界的精彩,也想要感受另一世界的精彩,却因教育背景的缘故,困难重重,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个有残障的人!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1000字

  昨晚把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完了,本来预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速度超出我预料,10天便看完了,之前从来没有写过看书的读后感,这是第一次,希望献给和我有一样困惑的年轻人。

  这篇读后感主要思想并不是针对书本身的,主要还是借书的内容来解剖一下自身的一些困惑和想法,买这本书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前并不知道《海边的卡夫卡》是写什么的,只是十天之前下班在家看《青年文摘》其中有篇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借书中的隐喻来说明他的文章中关于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当看到自由这个字眼时我就触电了,因为最近心中正好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惑的,所以就坚决的一定要看这本书,立刻马上!然后就上网在网上买了这本书。

  29岁是个分岔路口,只是每个人的分岔程度各不相同,但需要面临选择是一样的,我的分岔路是上海+事业和老家+婚姻生活,未婚、事业无成,一向自由惯了,如果在上海接着打拼,就没办法照顾家里父母,无论是健康上还是经济还是精神上,也很难成家,这些是自由的反面。如果回老家去,因为有房子住,找个普通的工作,老大不小的年纪,被催促的婚姻,一路安稳,这是约束的正面。

  卡夫卡开始选择了离家出走的自由,15岁的年龄做个决定是多么的舒服,远离自己不想面对的东西,独立上路,遇见好心的人,做想做的事,自由淋漓尽致。卡夫卡未完成的义务教育和与自己无关却脱不了干系的父亲被杀案。如果是隐喻,那就是我的婚姻大事,和照顾父母的责任,人总是要结婚的,谁也不想浪费时间去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一如义务教育总是要完成的。而父亲身体一直很差,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可以一起自理自己的生活,本来是和自己回不回去没有关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让其回家愿望的强烈,变成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这点又和警察到处找卡夫卡破他父亲被杀一案不谋而和。

  卡夫卡第二次进到森林里本来是可以不出来的,永远过着安逸的生活。只是这种生活比较简单或者说枯燥,一如我现状再坏也还是有一次机会过安逸的生活,只是我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结尾卡夫卡决定回去对警察说清楚离家出走或者父亲被杀案的始末,因为父亲不是卡夫卡杀的,所以交代清楚后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了。然后完成义务教育,如果把整本书缩句,就是:卡夫卡从约束中走向自己决定的自由,然后从自由中走回约束。书到这就完了。只是谁都明白,卡夫卡回到约束中与警察交代完,完成剩下的义务教育,他又自由了。更重要的是,大岛说过随时欢迎他回图书馆,还有那通电话,樱花说:你随时可以打电话给我,并且几个月后她也会回到东京。

  隐喻!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0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