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穿越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顾城诗全集》读后感言

  来源: 读后感范文 

  穿越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顾城诗全集》读后感言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顾城离开人间世的前一年,他在《鬼进城》一诗中,写下了这样惊悚而艳绝的句子。

  死亡似乎是终于解决了一切的难题。死亡终于使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固定了下来。死亡的整容术精心修饰了死者体面的尊严和悲伤。死亡和已经丧失存在价值的敌意言和。死亡带来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轻易的谅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传说中的一切云遮雾绕的悔涩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虚华表面的不实之词的形容和浅薄的推崇。死亡呈现出诗人玻璃般透明清丽而无用的特质,使我们心存敬畏,警慎犹豫,而更加难以言说。

  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我们奉献的这厚重而沉郁的两大卷《顾城诗全集》,使我终于能更全面而准确地去理解一个天才诗人在尘世中挣扎和受难的真实生命,思考他缠绕纠结的诗学理想所触发的矛盾冲突和悲剧。《顾城诗全集》中绝大部分的诗篇,我都是现在第一次读到,我不能不感受到心情复杂的叹息和扼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诗人们狂欢的节日,天才的闪光层出不穷,新的思潮狂飚突进,喜剧和闹剧至今还延续在纷然出演,舞台的帷幕迟迟不肯落下,诗人们表演的冲动即使在遭遇物质现实世界的无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顾城的诗读后感 www.duhougan.com)汪洋,没有人愿意谦卑地退后。但是诗人们中最纯洁的一位,却过早地燃烧尽他的激情,将自己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烬,低到尘埃落定。WwW.330011.coM

  一切的毁誉其实都已是多余。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是这样在诗篇中将生命孤注一掷。人民渴望英雄,诗人渴望神性。神也许是太孤独了,他需要寻找人间最精致华美的牺牲和祭品。是命运也是自我的选择,顾城就是这样献祭出他的诗篇和短暂而凝缩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阅这两大卷《顾城诗全集》。我看到语言的飞翔、冲锋和交战,透明和纯净的品质,还有无数纷繁难解的隐喻、暗示,可怕的谶言,我再次确认了二十多年前读到顾城诗歌的那种感受,超凡脱俗而又让人不忍和抗拒。

  将顾城贴上童话诗人这样俗气的标签,无疑是浅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话只是一种对梦境简单和庸常化的表达,它具有一种过分的明确性,有的只是一种世俗梦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现。在多年来我读到诸多对顾城诗歌的评述中,我发现评论家们都容易去强调顾城诗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觉,强调他对梦幻的诉求和秘密的愿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最能让我们敬佩和动心的是,他敢于承担的那种在诗歌语言上执着于简单的风险。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举办的《顾城诗全集》首发会上,应邀的几位成都诗人分别做了发言,然后各自朗诵了一篇顾城的诗作。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巧合,我随手翻开《顾城诗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页,那里赫然在目的是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烈讨论过的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朗诵了这首诗,我说:“这是为了纪念顾城,也是为了纪念我们八十年代的诗歌。”在我之后是朗诵的是诗人柏桦。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让柏桦讶异不已,他当时就承认,他本来也是想选择这首诗来朗诵的。

  如果说《弧线》在语言的张力中还体现了“朦胧诗”特有的对象征和意象的着迷,那么我的朋友,诗人吉木狼格选择背诵的《远和近》这首诗,就特别能指明我们对顾城诗歌语言所推崇的诗学理想和趣味。“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品质的纯粹和可贵,不在于一般的评论家所谓的“新颖深刻的表现力”,“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更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对‘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等坐实之词,而在于对语言本身纯粹的美感的发现。这种异质的刀法和技艺,与传统师承的学习无关,它来自与诗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练和惊喜发现。这同样也使顾城在他的那一代“朦胧诗”人中显得另类和卓尔不群。

  然而,顾城终于还是不能摆脱他的悲剧。与其说顾城的诗歌是逃避在极端的梦幻之中,不如说他是逃避在语言的朴素和本真之中。也许顾城已经秘密地认识到,这个让他困惑不安难以融入其中的尘世,其实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和把握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那么,回归到语言的简单和纯粹之中,也就成为顾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平庸的一种非常手段。

  在那个时代的“朦胧诗”人当中,顾城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异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此的呈现出一种异质,太过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那些朦胧诗人,这甚至会让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孤独和难题所在。他是生不逢时,他被误解和误读,错误地置身于并不属于他的文学潮流之中。他似是而非地游离于“朦胧诗”潮的边缘地带,内心却有一种巨大的鸿沟,将他置身事外,也将他置身于独创的荣耀之中。当他的那些貌合神离的“朦胧诗”人同志,在诗歌的语言上无可复加地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因命运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独自尝试着进行减法的运算。他的语言因为难以承受之轻而获得一种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却因为独创的重力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奇怪的宿命,也许现在很难加以细细分辨。但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顾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为离群索居与现实的隔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在诗学理想上的分裂和错乱,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觉察到了一种独享的荣光,但他却最终无法解放自己,挣脱那个时代已经溶入他骨髓中的观念的束缚。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知道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后的事/每一刻都有无限的时间/书架和孩子”这是顾城在辞世两个月前写下的诗:《睡眠是条大河》。死亡让尘世的有限变成无限。死亡让错乱和疯狂变得简单、清沏而透明。死亡使梦想的矛盾和纠结穿越了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死亡使诗人回归到永恒,使他摆脱了幻觉和迷醉。死亡呈现出一种神性般的寓言,让我们这些依然在语言的迷宫中挣扎和寻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脚步,犹豫地四下张望,寻求暂时的喘息,然后继续怀疑。



《穿越红尘的守望》读后感

 爱,限情仇是构筑红尘永恒不变的主题,酿造了一个个人间悲剧。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献给技现实中的“陈世失”伤
    冬天的阳光温暖地洒在老屋前,我90岁高龄的奶奶手里掂着拐杖.慈祥而焦虑地斜躺在躺椅里,浑浊的双眼紧盯前方。她不
敢闭服,唯恐闭眼的瞬间,会错过了她守望了半个多世纪的爷爷。    我逆着阳光走到她的面前,她紧紧地抓住我的手,睁大眼睛,
仰望着我,上上下下地把我仔细端详了好一阵,像猛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瞬间老相纵横。
    “求求你,带我走吧!带我到北京去吧!”望着奶奶满头枯萎的银发和凄惨的泪水,听着她诚挚而又近似哀求的话语,我浆不
住鼻子猛然一酸。    我知道,奶奶是把酷似爷爷当年的我当成了滞留在她记亿深处的爷爷。
    犯多年前.爷爷和奶奶遵从父母之命,按照媒询之盲,走向了婚姻的红地毯。当时他们实局“郎才女貌”的最佳结合。爷爷
是军人。婚后的B于,虽然是聚少离多,但夫妻却恩爱有加。特别是父亲和姑姑的降生,更是给他们和美的生活平添了无限乐涩。
    爷爷日夜为事业奔忙;奶奶温柔贤惠,通信达理,把家里家

 

外都安排得罢妥当当,老老少少都照顾得安逸舒适。家里有奶奶这样的贤内助交撑起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着实为爷爷解除了
后顾之优,让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工作,再加上爷爷机智勇敢,刚毅果断,使得他的事业如B中天,菇蒸日上,很快他便身居要
职,这让日日祈祷的奶奶深感安慰。    不久后,在奶奶望眼欲穿的期盼里,英俊潇洒的爷爷驹着高
头大马,—路扬尘来到了奶奶的面前。可想而知,这对于当时的奶奶来说,是何等的惊喜,何等的荣耀,何等的涡盼!
    惊喜的奶奶双眼闪动着泪花,忙前忙后,又是烧水,又是做饭。    。秋雨,你知道,我虽然有了今日,.q依然是人在屋搪下,很
多时候都是不得不低头No如今,我出了麻烦,只有你能帮我!”晚上,等所有人都散了,爷爷担着奶奶的手,声泪俱下.双膝脆
在奶奶面前,这让淬不及防的奶奶茫然不知所措。    “你快溯巴,我们是夫妻,我林秋雨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
鬼,有什么我能做得了的.就是赶场蹈火我也会去做的。”听说爷爷有了麻烦,焦急的奶奶来不及听爷爷说完前因后果,便一边捡
起地上跪着的爷爷,—边侠女般地慷慨陈词表态。可是,奶奶万万没有想到,她B思夜想而又干等万盼的丈夫,竞给她带来了令
她意想不到的离婚哀求。    原来,领导的女J厉上了爷爷,爷爷为了前途,答应了婚事。
他对奶奶说:“你知道我也是合不得你,舍不得孩子。可是如果不离婚的话,我将会失去—切。我这么多年受的是怎样的苦,你是
知道的,这—切来得不容易啊]我们夫妻一场,你不能服净降地看着我失去这—切而不管吧?!如果你答应了,有朝一日,我硼p
边安排努了.—定会接走你和孩子的……”    痛苦让奶奶甚至忘记了哭泣,她呆呆地在床边坐了一夜。尽

 


管她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愿意放手丈夫。可是,她知道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的丈夫,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闯过了无
数枪林弹雨,历经了千辛万苦,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九死一生才获得了今天的成就和荣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2她说她不
能拖了丈夫的后腿,断送了丈夫的前程。再说爷爷也承诺.有机会一定会接走她和孩子们再续前缘的。第二天,善良的奶奶便忍
着心痛,吞下泪水,无奈地答应了爷爷的离婚哀求。    爷爷拿着那张带有奶奶指纹的一纸休书,策额扬尘消失在奶
奶挥沼蝴rj的目光尽头。而奶奶则坚守着爷爷给她的那个有朝一日接走她和孩子们的承诺,依然里里外外地操持着三世同堂的家。
    可是:几年过去了,望穿秋水,盼尽飞鸦,奶奶始终没有盼来爷爷的只言斤语。爷爷走后的第五年,老奶奶呆不住了,她催
促奶奶带着爸爸和姑姑去找爷爷。几经周折,娘仁到了北京。不知打听了多少人,终于找到了爷爷的家。那是一个环境幽雅的四
合院,女主人说不上十分漂亮,却气质高贵而优雅.家里的一双JLA像洋娃娃—样活泼可爱。让从农村来的奶奶娘仁相形见细。
    奶奶说明来意,女主人一脸沮怒,不一会儿,家里就来了几个年轻人,硬把奶奶娘仁拉了出去。再去时,已是“铁将军”把
门。    一连三天过去了,奶奶不仅没有见着爷爷的面,而且盘缠也快用完了。爷爷泥人传话让他们母子赶快回去好好生活,而奶奶
则坚持非要见爷爷一面。    费尽周折,奶奶终于打听到了爷爷的所在地。当然,她进不
了有士兵站岗把守、戒备森严的部队驻地。无奈之下,她不得不站在门口,大声喊着爷爷的名字。没有喊来爷爷,却等来了漫长
的“禁闭”。    正值文革混乱的年代,部队以奶奶无理取闹、扰乱军队秩序、

 

破坏军婚为名,把她发配到了新疆的劳改农场,年幼的父亲和姑姑也被送到了东北的一个社会福利院。在那里,父亲和姑姑没有
父疼,没有母爱,艰难地度过了他们没有温暖、没有阳光的少年时代。    奶奶怎么也想不明白,没有找到“文夫”,反而成了劳改犯。
几年来—直信守着的爷爷给她的美好承诺的宝塔,铂爷爷的绝情击得轰然倒塌。有家不能回,又离开了两个相依为命的孩子,面
对这样的打击,她想到了死。可是,她哪里又死得起?婆婆还在等她回去,孩子“没有”了父亲,他们不能再失去母亲。
    在劳改农场.奶奶终日从事繁重而艰辛的劳动,加之她伤痛抑郁的沉淀淤积,以至于她神情忧伤,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瘦
骨磷响,弱不禁风。不知道有多少次,她在繁重的劳动中突然昏倒……每次醒来的时候.她都以泪洗面,独自面对冰冷的监狱,
没有亲倩.没有温暖,没自爱怜,更没有爱情取暖……我可拎的奶奶,在监狱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独自面对人生的
磨难。30年的青春韶华就这样,在这冰冷的劳改农场里熬煎成她一生悲悯的记忆。    父亲和姑姑在福利院长大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
号召去了制C的边远农村。父亲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愉偷跑回了老家。无论知青点怎么来信催促,他都不肯再回去。在饥荒的
年代里,他和老奶奶一起守着老屋,苦心等待自己苦命的母亲。    奶奶回来时,已由当年漂亮丰润的美少妇,变成了一个满头
白发、比同龄人都显苍老的老太太,当年还是个小孩子的儿子,也已是fNL7两个女儿的父亲了。看到自引L孙满堂,奶奶一
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滚烫的热泪荫落在老屋的炕头上。她想用自己流不完的泪水沈去一生的委屈,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苦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里的生活日渐富足,父亲和奶奶商量要把家里的老屋翻新,可奶奶说,她的有生之年一定要以老屋
为伴。每天—起来,奶奶先把屋里屋外打扫一迫,屋里的八仙桌子擦得一尘不染,炕头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木宙格子上的雕花,
虽历经沧桑.但仍依稀可见。或许,对奶奶来说,是老屋迎娶了她,老屋里留有爷爷的气息,老屋里有她幸福的回忆,老屋里有
她痴痴的幻想。住在老屋里.是守着爷爷给她的那个不曾当面撕毁的承诺,在痴情等待中,幻想着时间能给她创造一个奇迹,让
她—生痴爱的“丈夫”能回心转意.让他们在老屋里能重续前线。就这样,奶奶一直等闲等,等了仍多年——半个多世纪。
    如今,已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看到我回来,拉住我,求我把她带走,是奶奶把记区留在了爷爷离开她的时候。那时候,爷
爷和我现在—样,风华正茂……    我苦命的奶奶哪里知道.她半个世纪前挥泪送别爷爷驹着高
头大马绝尘而去的那一幕,竞成为了她和爷爷今生的永别……我这次回来,是从北京接回了爷爷的骨灰……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0980.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