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漂泊者们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雅词

  壅塞 寒伧 山褶 贫瘠 衣锦还乡 湿褥烟瘴 鼓荡 中庸委和 蕉风椰雨 交糅

  雅句

  1.离别了土地又供奉着土地,离别了家乡又怀抱着家乡,那么,你们的离别又会包含着多少勇气和无奈!

  2.他会受得了的,作为漂泊者,他已习惯于告别。

  3.他不会不知道,他的父母之邦那样缺少文化,那样缺少专家,但他却睹气似地把一大群专家、一大堆文化集于一身,然后颓然醉倒。

  4.天长日久,他的货郎担成了华人拴住家乡生活方式的锁链,而他的脚步,他的笑容,也成了天涯游子的最大安慰。

  5.他把许多话留在嘴里,留得难受了,就吐给了我,一个素昧平生却似乎尚解人意的中国人。

  感受

  我并没有读过《文化苦旅》,然而在读这篇《漂泊者们》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点触动。

  整篇文章写了三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作者见到三个“漂泊者”的经历。

  无论是老岛主,还是老中医,亦或是老教授,这些老人们,无论是否家境富有腰缠万贯,他们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爱国,或者叫思念家乡。怎么说都可以,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表达能力不好,也说不大清楚。

  我从未想象过那些华侨会如此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即使回到家乡后没有人待见自己,所有人都冷落自己,自己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也不会因此而消退。wwW.330011.cOM离开祖国后,仍会再度产生强烈的思念。这份思念的来源很简单,因为那是自己的祖国,是哺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我觉得,这种思念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对祖国的思念,而是对亲人的思念。说实话,和这些人相比,我不如他们。因为我总想着,如果以后能够到别的国家去生活就好了。然而那样做的话,一定会离开我的亲人和朋友。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做好这份准备。但是眼下,我被这些身在海外的华侨们火热的爱国之心给打动了。

  漂泊者,顾名思义,就是无依无靠,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外漂泊的人。这些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活到现在的。同时,漂泊者们,也有着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如果我以后也成为了一名漂泊者,那么以上两点,都是我所应该学习的精神。

  在此,也祝那些现今仍在外漂泊的华侨们幸福、健康、快乐,无论你们是否想家。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喜欢看写景的散文并且常常忽略它的。因为它总是用一些华丽的或高雅的词藻来描述我不曾感应或不想感应的情境。缺少作者感情和思想倾注的景色,再美,也仅仅是一幅山水画而已。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完全改变了我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偏见。他的散文里,山水风物成了点缀,思想才是要深度挖掘的东西。他的所想所感散发着文艺与哲理的光芒,诠释着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漂泊者们》便是这苦旅中的一段悲凉的他乡风景。

  《漂泊者们》是作者在新加坡时,从一些老华侨们的了解交谈中捕捉到的无奈心酸的汇集。那些老华侨们是曾经脚踏中国厚实的土地并汲取其养分长大的孩子,为着养家糊口或功成名就等目的下了南洋的。这与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的华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对于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思。正如文章中写到的“但是,这群世世代代未曾离开过黄土地的轩辕氏后代怎么也舍弃不了心中的土地神,舍弃了,整个儿生命都要失去平衡。”后者也许只是拥有同样颜色的皮肤和头发。

  也许独自一人时,经常朝着故乡的方向眺望大海。也许对来自中国的客人像是亲人般的热情。这在老一辈而言,是他们故乡情结的倾诉。以前学过的那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游子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他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对于回中国这件大事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心里有点怕,倒也不怕别的,就怕自己,就像撕那一叠叠的稿纸一样吧,见到什么和感到什么,都要找方位,心里毛毛乱乱的。何况老朋友都不在了,许多事情和景物都变了,像我这样年纪,经不大起了”

  而回去了的华侨,就像文中那位老中医一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一路转车换船,到达后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奇怪的是,那些老乡不知怎么回事,拿了礼物掂量着,连声谢谢也不太愿意说,我腆着脸想与他们叙家常,却总也叙不起来。”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家乡的山却找不到像样的树了。老中医想要筹款为家乡办一所小学,发现乡亲们对于校舍设计和教室聘用不感兴趣,只喜欢谈钱。这种在中国当今社会如此普遍的现象此时却显得如此尴尬。这故乡梦爱得炙热却惆怅。

  眼下,又到了春节这个家人团聚的节日。多少在外的漂泊者们开始了春运的艰难买票,踏上了漫漫的回乡之路。或者不得不留在异地,孤孤单单地过春节。无论是不是仍在漂泊,都希望游子们仍然拥有慰藉着心灵的故乡梦。那梦里,花儿依旧绚烂,山坡依然翠绿,带着亲切乡音的四邻依旧质朴温馨。那样,故乡也许就不远了。


漂泊者们读后感1

  关于远方,很多时候因为缺乏某种潜意识的冲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将一次又一次游走的时机残忍停搁,然后傻气的编造着类似于来日方长的自我安慰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怯弱,从而由衷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游走废墟”的精神钦佩之至,更是在先辈游走四方的旅程经验中从那些已然淡漠出都市的文化中品读出另一番人文风韵与质朴的华丽。

  每一个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注定背负着“漂泊”的命运,但每一个漂泊者不一定都是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前者必定因为心存中国历史文化命运未知的责任而身心疲惫,而灵魂的世界却是饱足和慰藉的;后者也许只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身无定所的不断行走,以致于肉体的苦痛与灵魂的空虚并行而难以产生良性的碰撞。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以同情的心态看待后者的同时,对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与崇拜。毕竟这样的“漂泊者”少之又少,亦值得后人瞻仰。

  余秋雨在自己的著作《文化苦旅》的序言写道:“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也许正是作者对自己漂泊苦行的理智审视,才能在平静自己起伏的心境后,在洞彻历史的冷漠与沉重后,将犀利而又慎重的感知诉诸笔端,写下那些不轻易被世人揣摩透的真知灼见,把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剖析的分外清晰。从字字句句慷慨愤懑的《道士塔》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柳候祠》,从反思世人的《都江堰》到笔墨透彻的《上海人》,从温情脉脉的《江南小镇》再到直面战争叩问历史的《这里真安静》,无不体现着作者渊博的学识、特有的文化感悟力以及敢于直击世事的真性情。这不同于身处在城市森林的现代人天马行空的臆想,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意踱步,而是长久以来依存于信念立足于史实的深刻体味,流泻于纸张上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情的宏伟史诗。

  当然,自古以来行走在人文古迹、漂泊苦行的绝不仅此一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的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走他乡深入西藏的安妮宝贝,长居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以及每一个以虔诚的心奔赴远方的游客们,他们是否真的具有余秋雨先生的人文情怀我们不得而知,单单他们那份游走漂泊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无限喟叹。这些游离于世俗的漂泊者们,在他们的旅途中走得庄重,走得超然与洒脱,走得羡煞旁人。

  也许,终有一日,我也会毫不顾忌的摒弃尘世的琐碎事务,用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成全自己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冲动,背上背包向远方的方向出发,带上前人的勇气与豁达,我想我的步伐会走得有力而铿锵!

  “我抛弃了所有的悲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1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