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过年》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一周的春节假期已结束,按法定的节假日规定,我们又要上班了,年也算是过完了。
    各地过年风俗虽不尽相同,但团年、拜年.走亲访友,亲朋相聚等都是相同的。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在农村,我总感觉“年味”一年更比一年更浓了,过年
一年比一年更舒心愉悦了。    我小时候真的特别盼望过年,但过年的愉快中多有酸楚。上世纪六七十年
代,我国物资极其匠乏、粮食十分短缺,中国人大多处于缺衣少食状态。我生长在农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母劳动挣工分过日子。我家兄弟姐妹较多,每到
年终分配时,家里常常是“超支户”。有时年景好,年终生产队里分得几十元、几百元现金就不错了。那时,经常吃的是红薯饭、荣饭,平常很少吃到肉、鱼。
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才分点鱼、肉之类的过年物资。我家由于劳力不足,过年时能分到十来斤肉、鱼就很不错了。
    那时,我年岁还小,不知道耕牛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每到寒冬腊月,我还特别希望生产队的耕牛冻死。因为牛死后每家每户都可分到难以尝鲜的牛肉。
小时候我特别想过年,因为团年的那一天可以饱含一顿没有掺杂红薯、白菜的白米饭和肉、色,偶尔还能穿上新衣服和母亲、姐姐给我做的新鞋子(手工一针
一线做成的鞋子,现在已经失传了)。那种过年的感觉比现在吃山珍海味的大餐,穿上上千元一件的名牌时装还要好。Www.330011.CoM
    我记得1971年过年,生产队里丰收了,1.8元一个工分(一般是一个正常劳动者一天的报酬),我家分到了800多元的现金,父母及一家人不知有多高
兴。那年,父母请裁缝师傅到家里,为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做了一件新衣裳。我得到的是一件带毛领的棉袄,穿上新衣裳之后,那真有点得到了皇帝御赐龙袍
的佰意感。当时我要上初中了,父母又给我特殊待遇,买了一双球鞋,三九寒冬我的脚冻得生疼发紫,都穿在脚上告不得脱下。那年过年,我还饱食了一顿我
特别想吃的粉蒸肉。    那时,每到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熬麻糖、打豆腐、炒炒米。生产队杀猪、
于鱼(将鱼塘的水抽完后捕鱼),另外,每户还可以分到几斤红糖、几包香烟、几十斤白菜、萝k等物资。每每有些东西分配,有点像解放初“分田分地真忙”的
景象,大家都会高兴得不亦乐乎。    那时我喜欢过年,就是我还可以“称能”为乡亲们写春联。虽然我的几个
汉字至今都写不公正,也不成体统,更觉得难登大雅之堂,但那时衬里读了几年书,能写春联的人不多。我从上初中就开始给家里、乡邻们写春联。那时乡亲
们与我一样都不懂书法艺术,认为只要一张红纸上有“五谷丰登”、“前程似锦”、“年年有余”的字样,增添喜庆、驱恶避邪就是了,没有其他过多的讲究。
写春联之时,我偶尔还能挣到几包“大公鸡”、“圆球”、“游泳”牌的香烟和几个鸡蛋之类的奖赏。不过村里的大多数人家的春联都是我倒贴笔墨纸砚、人工白
送的。当时我不懂什么隶书、魏碑之类玩艺,觉得乡亲们要我写春联是“瞧得起我”,自己坐井观天,也不知天高地厚,不成体统的一副春联送出去后我还有几
分自呜得意,现在就是“杀了我”我也不敢献丑为别人写春联了。如今我看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那些印刷的或现场写的春联,很多都让人扼腕称绝,好像
都类似书法大师的作品展。    现在市场繁荣,物资丰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吃穿绝对是没问题了c
过年的方式、方法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城市里的团年饭很多都是在宾馆、酒店进行了。虽然少了一家人动手烧团饭的年味,但也解放了一年到头为烧火做
饭、洗衣买菜操持家务,劳累奔波的妻子及父母。我家今年的团年宴也是在宾馆举行的,兄弟姐妹及各家的孩子们大年三十和睦地聚在一起,亲亲热热、谈笑
风生也别有一番情趣和年味。    今年(凹08年)过年,我们没有在家“开火做饭”,全耗在了传统的礼仪及走
亲访友之中。这几天我跑了浴江、天门、仙桃三个省直管市不少乡村。大年初一,为去年病逝的岳父上坟“烧清香”(江汉平原特有的一种退念逝世长辈文化
的称呼),初二为妻子病逝的姑妈“烧清香”。后几天就是给几位乡下的亲戚拜年,其问我颇有感悟。
    一是农民大多数都丰衣足食了,但农村的赌博现象太严重了。小车可晴雨无阻地开进每一个村庄,无论那个村庄,80%左右的农户都住上了楼房,从我看
到乡下这些亲戚朋友和农民衣着、待客的洒宴及与他们的攀谈,看出农村人的年过得都很滋润。但你无论走到哪儿,看到最多的还是打牌赌博的。有的亲戚
给我说:昨天某村又有“校长开课”(赌博公司的头头流动开赌),某某人又输了两万、三万元。很多人一年上头在外打工辛苦挣回的几千、上万元的钱,回乡后
就是拿着这些钱打牌、赌博,有的二五天就输个精光。这些人一是要虚面子,你有钱,我也有钱,你玩大的我也可奉陪;二是赌博文化渗透我们这一带太深了,
男女老少都会、都在玩,只是钱多钱少、玩大玩小不同而已;三是打打小牌也成

了亲朋好友团聚交流的一种工具。我不反对亲朋好友间的闻暇之余娱乐性打打小牌,但很多人上了牌桌就不计后果,有的人输得返程路费都没有,这是我在
过年中看到有些人的悲哀。    二是贫富悬殊不断加剧。我到天门市给妻子一亲戚拜年,我知道他家穷,
带了一大班人去给他拜年没计划到他家吃饭。亲眼目睹后,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赤贫。他一家五口,三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破平房,四壁透风,三张床上没见
一件像样的被子。那天是大年初二,我到他家厨房、餐桌上看到的只是一碗米糊。据悉这类家庭在江汉平原及全国也还不少。
    三是年好过了,年味更浓了。解放前,民不聊生,很多家庭举债度日,伯过年,称过年为“年关”。改革开放前很多家庭因缺吃少穿,年难过,为吃一顿饱
饭盼过年,盼来的也只能是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现在太平盛世,民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则喜欢过年了。春节物资丰富得有点过剩,绝大多数国人过年是
衣食无忧了;走亲访友、礼尚往来礼品更丰厚了;精神文化生活更丰盛了,春晚文化大餐让人陶醉,电影电视节目好戏连台;便捷的交通、通讯让世界变小了;
亲朋好友的交流团聚可以天涯咫尺,千里日返。不过太阳也有核子爆炸时的“捣蛋”,阳光之下也有阴影存在。现在,我们的很多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
的特贫因户,虽然享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但仍感觉度日的艰辛,过年的尴尬。    但愿普天下民众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年过得一年比一年强.


《如今我也怕过年》读后感


    电磁炉上的不锈钢锅里,沸腾的内汤从肉块间的缝隙里“咕四咕四”地翻腾着浪花,吴吴升腾的烟雾里弥散着蓖郁的肉
香,包题着浓浓的年味。    “小时候老家用地锅煮肉,那时候的过年真叫人留恋!”是丈夫的一句若有所思的话,把我的思绪从忙碌中拉回到温馨的
孩提。    架起的劈柴您意地燃烧,熊熊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翻腾着滚该热浪,热气腾腾地翻滚着。我们流着口水、嗅着肉香而
等待肉熟的童年。    那时候,虽然生活清贫,但年少的我们总是无忧无虑地板着指头数着日子盼望过年。每当过年,我们就可以在千等万盼
中等得母亲用手工绘制的一件花布棉袄或是罩衫、一条新裤子和一双新布鞋。还等不到春节那天,我们就偷偷地拿出来一遏
迫地试穿。除夕之夜,经过几次试穿之后.便搂着新衣服入睡。    当我们在睡意原肪中被依稀响起的爆竹声惊醒,便急不可
耐地穿上新衣服,张扬地来回悉数着大人们发给做压岁钱的几张新毛票,蹋蹦跳跳地满大街疯跑。那种欣喜、那种满足、那
种幸福强满愉快的童年。    “爸爸,如果能天天过年该多好阿!过年就可以不上学,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不干活,可以吃好饭,可以穿新衣服,可以
走亲戚,可以……”我悉数着过年时众多美好的“可以”,天真

 

地告诉爸爸。    “你们小孩子是盼过年,我们大人是伯过年。等到你长大了就合理解大人们的苦衷厂面对父亲的回答,我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想都想不明白,那声声饱竹点燃的美好B子,怎么却让父亲有了“怕”的意念?    日子像飘零的落叶,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飘然而逝,而如今
我已超过了父亲当时的年龄。岁月的沟洗,让我深深体会到生活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甜蜜,更多的是责任,是负荷,是沧桑,
是磨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父辈相比,所幸的是我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无需再像他们那样.为了生活的贫因窘迫而无奈。然而
面对生活,我们却又在翻版着他们的心态,要过年了,“怕”的心理无时不在浴滋暗长。
    即便平日的生活,每天都能像以前过年一样,让鸡鸭鱼肉跃身餐桌,即使是和我家一路之隔就有饭店、大型超市.超市里成
品与半成品的荤素菜应有尽有,可我那喜欢过年的丈夫对于过年却异常讲究。蒸花糕、蒸馒头、菇枣花、滑肉、煮肉、烷肉、炸
色、炸酥肉、炸丸子、永丸子……凡是能叫出名字的年货,我们都要备齐,哪怕吃不了放着或是送人,看着该有的都有,他才能
安心。年假期间,我多半时间都耗在厨房里。    备年货的同时.我们还要俱例般地搞一次彻彻底底的卫生大
扫除。把家里的窗帘、沙发套、衣服、床上用品、家什、用具等等,该洗的不该洗的、该刷的不该刷的都要彻底洗刷干净,以求
得春节时旧貌换新颜。    过年最累人的是劳心。过年了.各种人情道往的风俗都在挑战着我们的生活,挑战我们的行动。走亲访友,拜年祝福,聚会
往来……对于长辈要讲孝敬,要贺tU窟淬;对于晚辈要期待祝福,

 

发压岁钱;对于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等同辈间要疏而不漏地问候到位……纷乱复杂的世俗礼节和众多的人际关系搞得人身心疲
惫,心烦时不免要牢骚满腔:是哪个多事的人开启了过年的先例?    沧桑岁月如同—把雕刀,一刀一刀地g9刻着我们的生活,每
刻一刀就让我们对过年少了—份期比如今我也像父亲当年那样,真的好伯过年。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408/12070.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