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1000字 >> 正文

故乡读后感范文

  来源: 读后感1000字 

  故乡读后感范文1000字

  在我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的故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或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但我相信,鲁迅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故事,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代表。闰土是个好同志,他从不觉得世间有多黑暗,他只是觉得是上天要让他去种田、去受难。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许多农民一样,信天胜过信自己。就连造反也要有个人来说“此乃天意”。黄巾军、白莲教、天地会,这些起义军无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闰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鸟、看西瓜、拾贝壳,很美好的生活。但长大以后的闰土呢?多灾多难,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锅。所幸他没有像祥子一样把破锅给摔了。这又是怎样不幸!从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从一个活人变成一块走肉?这不是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来顺受代替了勇气,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个闰土的麻木或许不算什么,但千万个闰土的麻木不仁又会是怎样的悲剧?千年封建,镇压了中国农民的反抗与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压在闰土们头上的山正是他们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闰土又怎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杨二嫂则不是悲剧了,她的生活无疑是场喜剧了。Www.330011.coM她无疑是《故乡》中最有喜感的一个人物了。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经历都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还令人可笑。第一次读“阿呀阿呀……”的时候,差点笑翻。鲁迅这货绝对不是人民艺术家,起码余秋雨、巴金、冰心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用这样的笔调,用个“哼哼”就已经翻了天,他们绝不让这样的“阿呀阿呀”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甚至要对鲁迅竖起人民艺术的中指。让我怎么说呢?他们把鲁迅的东西割掉了,我相信鲁迅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仅仅只有《故乡》那么长。而杨二嫂作为鲁迅“冷酷形象”的一大败笔,她绝不是只是一个笑话,她还是个符号,代表了无数市井小民。或许她唯利是图造谣生事,但在文中鲁迅并没有呵斥她,也没有对她说:“杨二嫂,你不能这样,你要讲八荣八耻,你要五讲四美……。”为什么?或许在鲁迅看来,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杀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贪点小便宜,嚼点小舌头,又何妨?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杨二嫂会一直存在,对于这种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乡》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故乡这个美好地方的“我”。其实故乡没变,变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观念罢了。


故乡读后感范文

  故乡读后感范文

  《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本文以鲁迅自己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巨大变化的故乡做对比,描写了旧时代人民的生活艰辛与精神的萎靡,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深沉忧虑,同时也反应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残酷与冷漠无情。

  首先,作者写道“我”在严冬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的活气,与自己记忆中的故乡已截然不同。此时作者的心已悲凉了。见此情景,可想而知封建势力的黑暗。农民早已在他们的压迫之下,使得农村如此荒凉。

  接着,“我”的目的则是接母亲和侄儿去我家,还有就是与我儿时的哥们儿“闰土”道别。儿时的闰土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头脑中也还没有等级观念,与“我”是最好的玩伴,我们有着纯真的友谊,我们总一起开心的捕鸟、刺碴,玩的不亦乐乎。

  长大以后,虽然鲁迅与闰土相隔两地,但是儿时纯真的友谊还保持着,同时闰土的头脑里早已产生了严重的等级观念。两人一见面时,闰土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并且叫自己的孩子给“我”磕头,态度十分恭敬谦卑。这时,鲁迅心里十分的难过,他知道儿时纯真的友谊早已被森严的等级观念所取代,从中也看出闰土这些年来遭受了许多的精神压迫以及身形上的摧残。同时也看出少年时的闰土与中年闰土已经判若两人,面部和身体上的岁月痕迹明显与他的岁数不相符,反应出了闰土生活上的艰辛与身体上的劳累,穿着寒酸以及黄瘦和没有银圈的水生,表现出了闰土生活穷苦窘迫,艰难不堪。这些都深刻体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生活在这种封建势力的农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条件的窘迫和等级森严的压迫,使得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像一个傀儡一样顺应着那种昏庸的制度与观念。

  与此同时,侄子宏儿与水生俨然就是“我”和闰土少时的缩影。他俩人小,依旧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在一起开心的玩,却不知道等他们长大以后同样会经历“我”与闰土的悲剧。这就是生活在这种封建势力下的悲剧,原本纯真的友谊,到后来还是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

  紧接着就是小说中的第二个关键人物—杨二嫂。杨二嫂是旧社会小市民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尖酸、刻薄、势力、贪小便宜、自私自利,向有钱的人家要东西、套近乎,没有得手就造谣…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小市民的真是写照。作者把杨二嫂比喻为圆规,生动形象的反应出了封建统治中人民的艰辛生活。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希望就好比地上的路,如果你不去想像,不去奋斗、追求,为之努力,那么有希望也是徒劳的;如果我们勇于想像,想希望前进、奔跑,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那么就能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读故乡后感

  读故乡后感1000字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难懂”之类的借口不看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借以阅览一番。当我们今天学到《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陈老师把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读了一遍。这使我们感触颇深。如果单单只是《少年闰土》的话,恐怕我们还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伙伴不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可是当听了《故乡》全文之后,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也能理解七八分了。

  闰土当之无愧是重点人物。20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得知的。但是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鲁迅的心里,闰土一直是一个勇猛聪明活泼的人,要不然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面。可是,当闰土与鲁迅说话的时候,第一个词竟然是“老爷”。我相信当时鲁迅的内心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许料想过千百种交谈方式,但是肯定惟独没有料到这种。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闰土是应该叫鲁迅老爷,但是,从20年前的迅哥儿到20年后的老爷,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闰土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是,容貌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改变,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心理上的改变。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把鲁迅当成迅哥儿的,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想和鲁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鲁迅之间还有主仆关系。一声“老爷”又包含了闰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还是因为久久不见不熟识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知道了。不知看过《故乡》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虽然杨二嫂是一个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个改变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经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后,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认不出来了。对于她的样子,鲁迅只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圆规”。如果单纯是外貌上的改变也就算了,杨二嫂成为现在这副“丑模样”也是因为她的内心在渐渐地改变。她去鲁迅家的时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绝后大放厥词,说什么“越富越一毫不肯放松,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如此尖锐的语句,简直不像是一个“西施”所能说出的话,倒像是一个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话的中年妇女。不仅如此,杨二嫂离开的时候,还拿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如此种种,此人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1000zi/201212/6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