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1500字 >> 正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来源: 读后感15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500字

  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 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 是从内容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 至今我仍然认为, 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 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杂 文的精髓在于批判, 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 本书的开篇 《沉默的大多数》 , 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 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 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 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 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 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 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 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 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WwW.330011.cOm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 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 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 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 私下里则妙语连珠, 换言之, 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 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 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 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 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 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 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 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 有人说 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 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 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 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 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 的, 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做出了模样, 做出了乐趣, 再去管别人。 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 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 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 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 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 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 人类的文化。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还是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还算 客观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对王小波本人 的一些思考结论我虽然不再赞同, 但对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尊敬的, 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一个群体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但同时,必须健康的引导这种精神推动力是车轮前进,而不要让这种精神把整个 车都给砸烂,就需要还有一个将军,一个理智客观的领导者。至于将军是谁,怎 么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500字

  毋庸置疑,本人是很喜欢王小波的,这本书是王小波的杂文,也就是扯东扯西的言论,其实也就是对自己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所感觉到的扯蛋一番。

  这本杂文,王小波写得有点累,言辞之中显得有些紧张,看来知识分子还是不太好批判的啊!想要不沉默做一个总是大声嚷嚷的长舌兄弟也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

  王小波是比较重视自己的小说的,也就显出了他不怎么喜欢写杂文,只是他脾气好得很,只要是别人开口,他一般都接受,也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写。

  作为一个表达自身思想的途径,文章也就好像任何的艺术形式一样,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我感觉王小波在写这些杂文的时候,心里是憋屈的。

  不过,作为王小波的崇拜者,还是要说,此书保持了王小波想什么扯什么,看什么不顺眼就刺什么的风格,若你想了解王小波又或者你想了解王小波说怎么刺那些喜欢保表象的人的话,此书还是要必看的。

  若以十分制打分的话,此书可打6.5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立马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在文学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他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1500zi/201212/3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