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2000字 >> 正文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2000字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2000字

  合上《一百条裙子》,心情有点沉重。故事中虽然写得是小孩子之间的事情,但他折射出来的却远远不止孩子身上的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感受一下吧。

  卑微,孤独,被世界边缘化。这是故事前半部分里的旺达。如果故事只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说:我们不想做旺达,我们也不是旺达。

  那么读者最讨厌的那个佩琪呢?故事中那个带头伤害旺达的佩琪呢?我们是她,愿意是她吗?

  她漂亮,富有,聪明,是全校最受欢迎的女孩;她有正义感,会保护被男生欺负的小孩子,会为受虐的动物而哭泣。甚至,她之所以不断地打击旺达,最初也仅仅是因为她不满于旺达向她们撒了谎。当然,在后来,因为这种打击让她快乐,所以,就渐渐地成为一种习惯,而不再去追索它的根由。

  佩琪不是一个坏女孩,也许,她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自我镜像”——我们希望在照镜子的时候,对面出现这样的一个女孩。她阳光,她是生活的赢家。只是她太骄傲了,所以她听不见,她看不到。她看不到自己所作所为所留下的深深的伤痕,她听不到被人伤害的旺达内心的哭泣与挣扎,以及玛蒂埃内心的哀求。

  在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个玛蒂埃。玛蒂埃从来没有“亲自”打击过旺达,而每一次佩琪对旺达的嘲弄,都让她深深地感到不安。因为同样是贫困的女孩,所以她听得到旺达内心的哭泣。WWW.330011.coM因为害怕遭到同样的命运,所以,她不敢挺身而出,告诉佩琪不要再作这样的游戏。

  于是,她成为故事中和旺达一样痛苦的人,甚至可以说比旺达更痛苦——因为她还得一次次地经受道德与良心的拷问。

  是的,孩子们本该发现,我们也本该发现,在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玛蒂埃。我们既不是真正的赢家,也不是彻底的失败者,我们只是一群依附于赢家,不敢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痛苦者——而当我们失去这个痛苦时,我们也就成为社会上最不足道的失魂人。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么,这真是一个残忍的故事。

  只是如果我们不像佩琪那样骄傲,如果我们没有用自己的自以为是阻断了对孩子内心的聆听,那么我们将会发现,在每一个教室里,都生活着佩琪、旺达、以及反省的痛苦一闪而过的玛蒂埃。也就是说,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冷漠与伤害,歧视与偏见,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教室里,肤色相同的这群孩子,他们灵魂上的肤色是不相同的。永远会有一些孩子的内心,被烙上了有色人种或者高等人种的烙印。而教师,他本该是弱势孩子的保护者。只是可惜,许多时候,教师却反而成了心灵肤色的裁定者。正是教师的断言,偏见,固执,才让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就成了旺达,成了角落里的被遗忘者。

  一个好的故事,它总是对生活中最敏感的难题。《一百条裙子》也一样,通过故事,它提出了一至四章中所揭示的校园问题和成长问题的理想的解决方案。

  故事把最完美的结局给予了旺达:原来啊,旺达用最优美的画笔,画出了一百条漂亮的裙子!这样,她的谎言就成为承诺,成为真正的憧憬,成为对明天的描绘。

  因为画出了一百条裙子,因为这些裙子赢得了学校圣诞节的大奖,因为自己已经远离了这个校园,不再受到奚落,所以,旺达还不再计较同学们对她的冷嘲和热讽,以及平素的冷漠,她把获奖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曾经不断地伤害她的女孩子们。于是,旺达在读者的心目中,就拥有了宽容、大度、豁达的美誉。

  对一个困境中的孩子而言,对一个屡屡遭受同学的奚落与打击的孩子而言,这样的结局真是太好了。

  因为故事告诉那些孩子(其实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过那样的时刻,生活中没有纯粹的“佩琪”),只要你能够“画出一百条裙子”,那么无论有过多少的误解,有过多少的冷落,有过多少别人的冷眼,你就是生活的主角,生活中的强者和赢家!

  也就是说,这样的故事告诉旺达一样的孩子,你不要计较于他们的冷漠或者嘲弄,你要致力于自己生命的创造,用你生命中的“一百条裙子”,去告诉他们,告诉这世界:我,也是骄傲的主角。

  但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因此成为于连式的人物,所以,故事还告诉孩子们,“成功”之后,你仍然要不失谦卑与感恩,至少,你不能斤斤计较于已经过去了的那些恩怨。

  故事真的好极了。

  故事也给了佩琪一个机会。这个因过于骄傲而听不到看不见的女孩,面对着旺达所画的“一百条裙子”,她真诚地说:天,我还以为自己画得不错呢。她把真诚的赞美,给了旺达所画的一百条裙子,把真诚的歉意,给了那个她无心伤害而一直伤害着的波兰女孩――旺达·佩特罗斯基。

  只是在生活中,那些同样因为过于骄傲,过于自大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也会有这样的机会,对被自己有意无意伤害过的人们,说一声对不起,并聆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的美丽吗?

  而这本书其实把最大的一个机会,给了玛蒂埃。

  在这本书里,其实旺达已经远离,不再出现。关于旺达的所有故事,来自于玛蒂埃不安、自责、痛苦的回忆。

  伴随着旺达所受伤害在记忆中的复苏,玛蒂埃内心的痛苦也在一遍遍地加剧,直到故事的最后,她终于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她决不再只做一个旁观者了”!“她已经没有办法纠正在旺达身上犯下的错误了,但是从现在起,她再也不会让其他人不快乐了”,“如果她再听到谁因为长相不好或者因为名字奇怪而被别人取笑的话,她一定会仗义执言的”!

  能作出这样的决定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有多少?

  这就是故事,它既揭露出那些被我们的骄傲或者麻木所遮蔽的社会问题,又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种种选择,给予我们一次改变的机会:当我们作出与以往不同选择的时候,不仅故事有了不同的结局,而且整个社会也将有不同的未来。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500字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不是看与教学有关的书,枯燥,乏味,这次,若不是学校把书摆在了眼前,我仍不会打开它们。这一打开,竟爱不释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写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种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颇深,启发非浅。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学术著作。使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平时要努力提高教育技巧,要做到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不同类型、各方面知识的书籍,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的大海。因为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因此,我总是对自己说: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

  又如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在树林里度过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季的日子,对儿童来说就像过了整整一年,而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一个月,那就好像过了一辈子。不要用硬性规定的计划来束缚儿童,让他们去仔细地看看各种事,并且看个够。也许,你还可以把儿童放掉整整一个小时,让他们各自去干自己要干的事。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不如此就不可能有儿童的感知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呀。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亿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我也很难摆脱那件使我入迷和使我得到满足的事。可是,在我的下意识的深处,却有一种思想使我不得安宁:我还有工作,谁也不会替我把它做掉的。这种来自下意识的信号,会帮助我控制时间的利用。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我常常告诫自己,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类似这样的具体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一直对照着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2000zi/201212/7922.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