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500字 >> 正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5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立马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在文学界享有那么高的声誉。他的确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且敢说且擅长说。刚读完这篇杂文会感到比较生涩,还好对“话语”这个词尚不陌生,因此逐渐体味到文章的深度。自以为是理解了小波绕着弯子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于是在读毕获得阅读的满足。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对社会权威的对抗和批判。他所质疑的是年幼时期的我曾困惑过的,但那时我的质疑却未坚持下去,最后随波逐流,屈服于社会权威及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谈到“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么,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这就使我想起一些正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同学朋友,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么?我们现在高谈阔论“人权",人权就应“以人为本”,即要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丧失了基本话语权的人们又如何全面发展?

  不合理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周围,一代代的人不是想到改变它,而是被其驯服,对其视若无睹,逐渐转而惶恐和压制对现存不合理的反抗。人们只看到手脚戴上镣铐的痛苦,却意识不到思想被戴上枷锁的更大可悲!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1500字

  众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自认为是小说家,这是他在写作 末年开始写的所有杂文总编,编者是他的妻子李银河,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 是从内容上的连贯性出发而组织的,客观背景大致如此。 至今我仍然认为, 大多数小说作家并不会写很多杂文其实是一种害羞自卑心 理,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王小波在这方面确实是有斗士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杂 文的精髓在于批判, 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 本书的开篇 《沉默的大多数》 , 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 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 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 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 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 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 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 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 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 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 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 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 私下里则妙语连珠, 换言之, 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 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 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 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 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 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 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 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 有人说 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 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 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 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 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 的, 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做出了模样, 做出了乐趣, 再去管别人。 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从小学到中学,班上都是这样的好同学,背着手听讲,当 上了小班长,再去管别人。现在也是这样,先是好好地求学,当了知名理论家或 批评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当然,这是做人的诀窍。做个知识分子,似乎稍嫌 不够;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还该干点别的。由这样的模式,自然会产生 一种学堂式的气氛,先是求学,受教,攒到了一定程度,就来教别人。如此一种 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 人类的文化。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还是自己的成长,从一个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还算 客观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还是自己一直保持着思考的习惯。对王小波本人 的一些思考结论我虽然不再赞同, 但对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尊敬的, 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一个群体需要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但同时,必须健康的引导这种精神推动力是车轮前进,而不要让这种精神把整个 车都给砸烂,就需要还有一个将军,一个理智客观的领导者。至于将军是谁,怎 么做,恐怕就不是斗士所能知道的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700字

  沉默有自己的语言。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不管你有多大岁数,够不够做他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

  还有一种更损的方式,不值得推荐,那就是在车胎上按上个图钉。有人按了图钉再拔下来,这样车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儿,补带时更困难。假如车子可以搬动,把它挪到难找的地方去,让车主找不着它,也是一种选择。这方面就说这么多,因为我不想编沉默的辞典。

  一种文化必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尔巴乔夫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件事是公开的秘密,假如你想给自己盖个小房子,就得给主管官员些贿赂,再到国家的工地上偷点建筑材料。这样的事干得说不得,属于沉默;再加上讲这些话时,戈氏是苏共总书记,所以当然语惊四座。还有一点要补充的,那就是:属于沉默的事用话讲了出来,总是这么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传播。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样四下漫延着。把这叫作传播,多少有点过甚其辞,但也不离大谱。在沉默的年代里,人们也在传播小道消息,这件事破坏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这种话语我们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说,比方说,公共厕所。最起码在追查谣言时,我们是这样交待的:这话我是在厕所里听说的! 这样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着排便艰巨的呓语,不值得认真对待。另外,公厕虽然也是公共场合,但我有种强烈的欲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为它太脏了。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500zi/201212/3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