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罗生门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罗生门读后感50字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是因为自己处在不好的环境下,就可以为了生存去伤害他人。人的善恶就在一念之间。这个社会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人不能原谅他人的罪恶,却能允许自己犯罪、包容自己的罪恶。人犯罪总是有理由,这些理由往往都是借口。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1500字

  读此书的时候,不由得赞叹《罗生门》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与沿拓,从两人的相互作用的罗生门,发展到三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无穷,阴暗角落至罗生门至大千世界,善恶的转换到恶的无处不在当真是精彩之极!

  远观芥川龙之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这两篇涵盖!关于人生丑恶面以至于产生恶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龙之介心中,他是彻底的鞭挞他笔下的恶么?或者是通由恶的表象实际要揭露的是什么?

  记得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书中的人物并没有简单地被分为“好人”和“坏人”,虽然西蒙和杰克是善与恶的两个极端的例子。纵然拉尔夫彬彬有礼,皮吉通达常情,两人却参与谋杀: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准则,然而两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猎手捕来的肉食。

  戈尔丁提出了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恶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龙之介关注的更是这片灰色的雾霭(又可以说是虚伪面具?)!雾霭之中迷茫的是什么?(虚伪中隐藏的是什么?)它笼罩着怎样的心理历程?或者说由此凸显出的人性又是怎样?每个人善的底线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从何处产生?

  芥川龙之介说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古人将这种态度称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话》。即他用中庸之道来调和自由意志与宿命的矛盾,而一辈子也挣扎其间。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除了幼时受中国影响,青年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更受处于荣格“集体潜意识”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潜移默化。芥川龙之介的遗书上曾经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对将来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个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说明过了,虽然加诸在我身上的社会性条件-但是封建时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没写出来。至于为何故意不写出来,这是因为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场人物等社会性条件-大多都已表现在我的作品当中,但是,只因为我自己也活在社会性条件中就认定自己一定了解社会性条件是不行的吧。”可以说,在他的作品封建时代的影响无不渗析其间!

  在别处摘抄了一段有关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恶观,虽然其中有些极端偏见之语,但也没有远离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义对彼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彼世没有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能去彼世这一点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干过坏事的人或迷恋现世的人,迟早都能去彼世,只不过做过普事的人可以早点回现世,干过坏事的人要长期留在彼世。日本净土真宗的开山祖师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恶人正机”说,从“无戒”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不应该拘泥于佛教广泛宣传的劝善惩恶的善恶观。受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善恶区分不明的善恶观,一种不加区别、不分善恶、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目中,“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这种认识恶的能力,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抓住这些恶的问题”。事实上,在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种所谓“必要恶”的理论,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恶举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单纯的恶没有被赞叹或者是无情的鞭挞,而是被怜悯,怜悯之心充乎表里!他要强调的更可能是一些变态的道德观与人性的相互运动。

  在芥川龙之介眼中,道德是披着古装的权宜的别名,强者蹂躏她,弱者又受她抚慰,但是在他们之间的又受到她的迫害。她是成长于封建时代又受着资本主义的毒化,她恩赐时间与力气的节约,损害的是良心!道德并不是善与恶的规则,不过是懦夫的推诿借口之词!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罗生门整本书便别有风致~

  戈尔丁曾经说过,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正视罪恶,而不是对罪恶熟视无睹。小说传递的信息不应简单地归入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类目。问题不是人非善必恶,而是人能够并且必须有自知之明。

  大概芥川龙之介自认的使命也在此吧,他想要医治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让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贪婪的可悲事实!

  最后以芥川的自述作结

  “我们必须更加珍惜人所特有的感情的全部。自然只是冷冷注视我们的痛苦,我们必须互相怜悯。而欢喜杀戮——绞杀对手甚至比语惊四座还要来得更加容易。”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8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