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生死大营救》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四(4)班  杨盛一

指导老师:傅引夏

今天,我校下午队会开展了空港卫士事迹报告会,让我感触非常深,特别是徐俊—这个不顾自己安危,而帮他人的军人。

11月28日,浦东国际机场,一架正要飞往吉尔吉斯斯坦的货机,起飞时冲出轨道,解体着火,有7个飞机人员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武警上海市总队十支队430名官兵快速反应,紧急出动,展开生死大营救……

获知救险任务,仅用40秒,驻守在离事发现场2公里外的武警十支队二大队300名官兵集合完毕,事发5分钟后,官兵们到达现场,只见遮天浓烟从一号跑道的尽头翻滚着直冲云霄,不时还有团团火球冲向天空。总队参谋长朱宏,支队长陶敏、政委谢军分别率应急指挥组火速赶往现场,支队130名增援力量从3个方向往现场急驰。

当时,烈火熊熊,浓烟滚滚,飞机解体后的残骸散落一地,足有2平方公里。官兵们到达后,在支队领导的统一指挥下,一字排开展开拉网式搜索。他们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也许还有人活着,也许伤员此刻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早一秒找到,就多一分生存希望。”冰冷的泥水很快浸湿了他们的鞋子,湿透了裤脚,甚至还有战友掉进了近1米深的暗沟里,但这丝毫没有减缓他们搜救的步伐。忽然,七中队二班长徐俊远远望见芦苇丛中有一个人在动,马上跑过去,是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虽然身上有伤,脸上有血迹,但神志清醒,能够意识到救援人员到了。“有人还活着!”他高兴地叫了起来!——这是整个抢险救援行动发现的第一名幸存者。快,快,快,送上救护车!徐俊和战友们抬起幸存者就走!为灭火,消防队员向现场喷射了大量泡沫,加上人员来回走动,地面非常泥泞。wwW.330011.Com一不小心,他右脚的鞋子陷在淤泥里面拔不出来。救人最要紧!他赤着脚抬着伤员继续向前走,直接把幸存者送上500米开外的救护车。搜救行动结束后就地休息,这时他才感到右脚很痛,发现脚上多处被划伤。昨天,他告诉记者,现在想想赤着脚在飞机残片上来回奔走真有些危险,但与我们成功搜救4名幸存者,抢运300余台笔记本电脑,50余包服装,挽回约220余万元经济损失相比,这又算什么呢?

我读完时,我就想到了我自己,虽然我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可是,我这个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的性格还是没改,如果我的同学不舒服,吐了。我就会说:“你好脏啊,随地乱吐,不舒服干脆别来了。”当我听了这次讲座,想想以前的行为真是太惭愧了。我不应该不顾别人的感受就说别人,应该去真诚地帮助别人!今后,解放军叔叔舍己救人的精神将时时激励我,激励我认真学习,做一个对他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生死场》读后感

  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胡风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变后,宣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荒山"写月英的死和"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958.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