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500字 >> 正文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500字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光辉的旗帜》的书,我觉得我们少年儿童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要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实际行动来接下这面光辉的旗帜。

  革命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寻访优秀党员,宣传他们优秀的事迹,以实际行动把党的光辉闪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神圣的理念激励着无数的共产党员,为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李四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经历艰险,回国效力,急国家之所急,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向李四光爷爷学习,以国家的需要为第一位,将科学的光辉旗帜扛下去。

  雷锋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美德,徐虎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我们应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我深深知道了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我将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Www.330011.com


光辉的旗帜读书笔记

  光辉的旗帜读书笔记500字

  追寻党的过去,展望新的中国。在党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倍感幸福。《光辉的旗帜》它让我对党、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转过头去,回望那一排红色的脚印,它们是党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回忆,它们是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坚持。

  新中国的成立很不容易,现在国家富昌强盛,这也是靠党的领导。我们热爱党、热爱社会、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所有、一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验证了全部。“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80年前,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写在党的最高纲领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扬起光辉的旗帜;80年来,在这面党的旗帜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开拓创新,独立建设,为新生的中国在国际领域上打拼出了一面璀璨光辉的旗帜。古往今来,当今时代,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充裕,曾经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早已变淡,此时的我们更应该牢记那些为祖国做出过贡献甚至牺牲生命的人,他们中有些花了自己的一辈子来付出。他们是多么地不容易,为了中国能跟上国际的脚步,为了中国能够富强起来,用一生的血汗铸成了中国今天的成就。对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来说,信仰是很重要的,人生需要有目标,追求不怕艰辛,高远务实,付出是不易的,回报更是不易的,只要相信做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举这面大旗,让它永远飘扬在风中——这面光辉的旗帜。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范文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范文600字

  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买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封面就给人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感,两个小朋友戴着红领巾,庄严地敬着队礼。我翻开这本书,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

  这本书介绍以前抗美英雄留下的许多事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徐奶奶。

  2010年7月31日,抗美援朝老战士徐奶奶,她为“雏鹰”们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两个故事:“上山容易,下山难”和“到最前线去慰问。”77岁的徐奶奶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年艰苦卓绝的战争经历和人民志愿军高昂的革命斗志,成了她一辈子都抹不掉的记忆。

  对于“雏鹰”们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历史,经过徐奶奶的讲述,大家知道了那段历史。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做事做人都要勇敢面对困难,只有经历困难才能磨练意志。比如学习一种特长,喜欢就要坚持,不要为一点小事就不学了。文中的“雏鹰”们就凭着这股力量,不畏艰险找到了我们的前辈,让前辈给“雏鹰”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在艰辛中寻找,他们不仅找到老前辈抗战的传统历史,还找到了雷锋等英雄足迹,他们还组织了“长征精神代代传”的夏令营活动,为的就是磨练他们的意志。 我深深地知道,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凌辱,当祖国强大富裕时,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所以,我们中化民族应该强大起来。尽管我们曾败在一些国家的脚下,但现在我们用事实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人已经凭自己顽强的意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合上这本书时,太阳快要回家了,黄昏微弱的一点儿阳光洒在脸上,我合上双眼,细细地回味……。

  晚霞在书的封面跳跃着,空气中还有几丝幸福萦绕着。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500zi/201212/4017.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