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600字 >> 正文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600字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600字

  《第七条猎狗》这本书是长篇小说,作者是 沉石溪 ,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写的是狼妻:捕兽夹夹死了一只大公狼,我取下狼皮,穿上进入了狼的家庭生活,在途中母狼产下了三只狼患,金猫想要吃掉狼患,在最危急的时候,我拿出左轮手枪,把金毛的半截尾巴打下来了,保护了狼患,过了几天母狼解开了我的真面目,却对我网开一面。

  第二章写的是狼“狈”:村里人看见了狼和狈,它们在村里来回闹事,我们决定,请科学家来捕捉狼和狈,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与战斗以后,才发现,那只“狈”居然是母狼。

  第三章写的是白狼:我们捕了一只小狼,母狼用石灰粉扮成白狼,救走了小狼。

  第四章写的是灾之犬:有人养了一只灾之犬,他卖给了我,他救了我,我不相信它是灾之犬。

  第五章写的是第七条猎狗:有人养了六只猎犬,都不满意,到了第七条的时候,他满意了,在他赶走那条猎犬以后却发生了一场悲剧。

  第六章写的是藏獒度魂:一只野魂藏獒在我卖掉他的前一天时变成一只家魂藏獒的经历。

  第七章写的是遇上梁山的豺:我捡了一只小豺把它抚养成了大豺,狗群不接受他,它去了野山当了野豺。

  第九章写的是暮色:一群豺在寻找食物,找到了一个野猪窝,费了千辛万苦,才吃到。

  我读了这本书,知道了狼,犬,豺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它们以个人为主还是以群体为主。wWW.330011.COM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沈石溪的一本小说《第七条猎狗》,虽然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可其中动物与人的情怀让我感动。

  召盘巴是一名老猎人,曾养过六条猎狗,可都被卖掉、拐走或死掉了。三年前他收到了一只军犬生的小狗作为六十大寿的礼物,取名赤利,意为传说中会飞的刀。赤利被驯为了一只优秀的猎狗,在泼水节前一天,召盘巴和赤利去打猎,遇见了一头大野猪。正当召盘巴端起猎枪射击时,不巧踩到了几只蛇蛋,当一只眼镜蛇扑向他时,赤利冲上去咬住了蛇头。可召盘巴浑然不知,他一枪并未射中猪的要害,猪被激怒了,扑了过来。召盘巴一个劲地呼喊赤利,可它却正与蛇拼命呢!召盘巴当然不知道,最后,要不是猪卡在了树杈里,他早被咬死了。这时赤利才冲上来去咬野猪。但召盘巴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便把它拖了回去。第二天,正要杀它时,召盘巴的孙女把狗放了。

  这个故事最后是这样的:赤利当了一群豺的首领,正当它的“子民”要伤害召盘巴和他的牛时,它把所有的豺咬死了,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便死去了……

  这就是动物与人的情怀呀!为了主人的安全,它不顾一切的与狗从来不惹的蛇展开殊死搏斗而自己被主人误解差点惨遭杀害。为了主人的安全,它不记当年主人想要杀它的仇,而效忠主人,和自己的“子民”——穷凶极恶的豺生死相拼。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那!人和动物的感情多么深厚啊!动物也是生命,它们只是一种与人不大相同的“人”。它们身上带着人的情感,是无法用任何东西描绘出来的!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范文

  第七条猎狗读后感600字范文

  《第七条猎狗》是当代儿童文学家沈石溪的优秀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的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召盘巴视如珍宝,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 可是在一次狩猎中,老人与赤利遭遇了一头凶猛的野猪,他一枪没有把野猪打死却向他猛扑过来。就在这生命悬于一发之际,赤利却藏在草窠里,不来解围。幸好野猪被榕树的树杈卡住,他才躲过一劫。 老人十分痛恨因胆小而背叛自己的赤利,狂怒之下,他把赤利绑起来痛打,还开锅烧水准备把他杀死。

  和赤利一起长大的孙子艾苏苏怜惜赤利,割断藤条把它放了。赤利逃到山林中,充满了委屈。大约半年后,饥饿的豺狗群与正在放牧的召盘巴、艾苏苏相遇,它们疯狂地发动袭击,老猎人没有备足武器,眼看就要遭遇不测。这时,赤利赶来了,它与豺狗群拼死厮杀,并在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旧主人的性命。老猎人哪里知道,就在他与野猪生死搏斗的同时,一条剧毒的眼镜蛇正在草窠里向他袭击,赤利那时也正在与毒蛇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搏斗……

  故事中的赤利是多么善良呀!已经被主人驱出家门,身上还受了伤,流离失所,吃了这顿愁下顿,却还不忘对主人的感谢之情,单枪匹马挑战豺狼群,但两条后腿断了,失血过多而命丧黄泉,这条猎狗付出了这么沉痛的代价,召盘巴才得以逃脱,它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伟大,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从狗身上我看到了忠诚,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勇敢善良。同时我还能在书中学到宽容。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uhougan600zi/201212/4842.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