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中国人德行》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读《中国人德行》

米舒先生:

鲁迅先生在他逝世前14天,在《“立此存照”(三)》一文中希望有人将《中国人德行》译出来,并把此书当作一面镜子。现在新世界出版社最新出版了《中国人德行》,请您谈谈对此书出版的意义。 复旦大学 肖立

肖立书友:

读了你的来信,我便去书店买来了美国人亚瑟·史密斯著的《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王丽娟译)。书前有唐弢先生1988年写的序《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唐先生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谈到《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日本人》,又谈到鲁迅先生先前认为史密斯对中国人的批评“错误亦多”,但同时对“有些意见表示首肯,也有同感”。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今天重读新版此书,对我们又有什么启迪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先来讲讲史密斯其人,史密斯生于1845年,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1872年来中国从事传教与救灾工作,中文名明恩溥。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史密斯,史密斯建议美国退还庚款予中国,他的申述为罗斯福所感动,庚款退还的议案顺利在美国国会通过,以此款创办了清华大学,促进了中美邦交。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比如忍耐、坚韧、节俭、勤劳,也指出中国国民存在的问题:要面子、守旧、好猜疑、缺乏时间观念与公共精神,等等。这些问题,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有的问题如“轻视外国人”早已不存在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中国国民中的陋习是不是一扫而光了呢?译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在“再版后记”中谈到“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wwW.330011.CoM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七不”已经多少年了,但乱穿马路,乱扔脏物的事还是天天发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要求每个中国人根治国民性中不和谐的行为是多么需要反省。在此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教导,“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同时,再读一读史密斯的书,我想也是有其必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米舒


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读后感 我一直以为,思维与思想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思维是一种更具深度的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维是决定思想的。因此就中华民族的艺术及其历史而言,其艺术思维方式究竟是什么,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到底如何进行艺术思维,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烦难的学术课题,它关系到如何准确地把握中华艺术思维历史的人文素质、品格与规律问题。正因艺术思维史研究的难度较大,造成多少年来这一领域少有人问津的局面。而今读到金丹元近著《中国艺术思维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版),很为他的学术勇气与探索精神所感动。

该书“后记”指出,“艺术思维既不是一般思维,更不是单纯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却又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哲学、美学、艺术学都有联系。那么,如何联系?怎样才能将散见于中国古典美学、古代艺术作品中有关艺术思维的因素加以提炼,并使之归属思维范畴?”拜读全书,我以为该书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关系到作者自己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的。困难在于,怎样在人类学视野中见出中华传统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异性与人类共同性;如何在研究策略上,既将艺术思维与思想分开,又是不可避免地或者从艺术思想进入来揭示艺术思维的品格与规律,或者直接论证其艺术思维方式及其人文、历史过程以证明艺术思维史的“文法”实质及其规律。作者在这部著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如关于“原始思维”,世界上每一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曾经经历过一个原始思维的历史与人文阶段,因此原始思维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人类学问题。然而,中华民族关于文化、艺术的原始思维,却更多地与原始巫术文化而不是原始神话、原始图腾相联系。同样的“天人合一”,从智慧角度考虑,是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所说的“诗性智慧”;从智慧角度分析,又是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逻辑思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的生命状态内部的区别,而这正如《周易》所言,天人“合”一于“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易理之根本,其实也是巫之根本。所谓“趋吉避凶”,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生”吗?生是巫,也是诗的主题。巫的感应、移情,是后之审美文化的根因;而所谓艺术思维,其原始方式,实际即文化思维。因为原始意义的艺术,是广义的,指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文化。《中国艺术思维史》论证其“思维”的人文“气质”,从“巫”、“天人合一”进入,这种学术理念与论思方式当是可取的。从“巫”谈艺术思维之“和”与“类比”、“现象”、“味象”等等,也是有理有据的。然而,任何历史的研究与撰写,其实都不能追溯历史之最早的源头,这正是人之存在与学术的尴尬与痛苦。从“农耕文化”与“巫”开始研究中华艺术思维的起因,应是学术研究之正途。然而,中华艺术思维的“第一因”,又不是“农耕文化”与“巫”,因为在此之前,还有漫长的为我们所难以把握的关于“艺术思维”的“前史”。尽管如此,《中国艺术思维史》一书对中国艺术思维的缘起、发展、流变,还是做了一次可贵的学术梳理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一党专政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在建国初期的一连串运动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为人民带来更多的苦难穷困。打着「为人民」的旗号为人民带来更多苦难,无论动机如何的善良,结果不及格,都应该退位让贤。政治制度不完善,让不称职的领袖继续执政,遗害民间。这是中国需要突破的地方。中国需要进行政治现代化,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否则每次领导人任期届满时都出现不稳定因素,令人不敢作长远的投资,不是好事。 〖1〗〖2〗

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

邓小平上台时的中国是如何的?一个字:穷。还记得1980年前在福建的生活片断。由于祖父及父亲均分别到菲律宾及香港谋生,在福建的生活尚算富裕。咸蛋是桌上佳餚,三兄姐弟每人每星期可享一隻。由于稻米缺乏,有时需要吃蕃薯粗粮。但,这已算是富裕万分的生活。

要带领中国走出计划经济的死胡同,光有知识是不足够的。必须能够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的环境中牢牢的把权力抓着,才可推行改革。否则受影响的既得利益集团必把你拉倒。一个政府的政策最忌左摇右摆。执政权一旦受到挑战,政策的影响在所难免。1989年的64事件也可以隐约看见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邓小平能够在这次风波后南巡 坚持经济改革,得到今天的成就,可见其魄力、远见及智慧。他是中国的救星。要了解邓小平对中国的贡献,只要对比苏联与中国的改革成绩即可。

提起1989的民运,不禁使人感到悕憈。事件始于北京学生悼念胡耀邦,后来演变成反官倒反腐化,然后是争取民主,防止秋后算帐最后…… 那时候,我是一个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数次支持北京学生的游行集会。那是过渡期的香港。那时中英就香港的前途问题在漠视港人意愿下作出了决定、港人对中央政府的缺乏信任、对自身前途的焦虑而作出了空前的反应。现在回想当时,也感到自己实在幼稚。希望他朝六四真相可以大白。

回看中国的汉唐两代盛世之前,分别都有一个极短的朝代:秦隋。国民党彷彿就是今日中国再次强盛的另一个楔子。但愿如此。

『 1 』『 2 』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1771.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