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我首先想申明两点。

  其一,我是悲观主义者,但努力做最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其二,我是唯心主义者,但努力做最现实的唯心主义者。

  之所以说我是悲观主义者,首先,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的生老病死都不由己。终其一声也不过是一个走向坟墓的过程。而且,在这过程中,痛苦远远多于快乐,而仅有的快乐又都是基于痛苦而产生的。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一下,比如,你获得了某种成功,你为其快乐,更多的是为你的“付出有了回报”而快乐。而付出的过程势必是痛苦的。所以说,你只是在快乐“我的痛苦已经过去”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虽然有高潮有唯美,但落幕必然是悲剧。

  之后,为什么说要做最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呢?既然人生是悲剧我们怎么办呢?

  最近在看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总结道,艺术是可以拯救悲剧的。或者说,艺术可以暂时拯救悲剧,但不断会有新的悲剧诞生。而艺术拯救悲剧的方式有两样。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精神通俗的来说就是,我们会做美丽的梦,但我们即使是知道那仅仅是梦,是终究会醒来的梦,我们也是要做的,因为这是我们获得快感的途径。酒神精神就是,明知道是悲剧,但我们享受表演悲剧的过程。“悲剧以其壮丽和快慰”吸引我们。说到底,我们理智的知道人性是功利的,人生是悲剧,但我们用艺术(非理性)来掩饰真理周国平的原文是“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用艺术的‘谎言’去掩盖某些可怕的真理”。WWW.330011.coM

  正如我那篇文章所说。“我爱你,只是爱你的价值和我的付出”,很多人都跟我说,我觉得对,但,太寒心。是啊,我们宁愿相信戏台上双双化蝶的故事,我们宁愿相信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用自己创造的艺术的美来掩盖真相,从中获得快感。这就是日神精神的体现。

  是啊,如果将一切看透,人生尚有什么乐趣?就让我们做一场华丽的梦吧!

  其实,也正如我评价董小宛的文。《幸福只是我们的感觉》其实,人只要自己是觉得幸福,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幸福。这也可以和尼采的“强力意志”拉上关系(呵呵,最近被YW同学灌输了不少尼采的思想,拿他来说事啦~)董小宛嫁给冒辟疆,受尽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我相信她是幸福的。因为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人的幸福感只是来源于自己的选择权。而且,她尽可以将冒辟疆所有的行为给套上美丽的外衣。即使对她的疏忽也可以当作孝道解释。如此,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总之,如果认为自己不幸,我们总能找到不幸的理由。如果认为自己幸运,我们总能找到幸运的理由。(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也是“强力意志”的体现。)

  但是,在“唯心”的同时,我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认同普遍的价值观,因为我生活在这个社会,也是受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影响所长大的。我需要通过别人的反应来确定我的行为,从而认同自己的价值。所以,我的行为永远不会过于偏离大众的价值观。我安分守己地做好大众价值所认同的事,比如,做个好学生,比如,做个好员工。也许,将来按照适当的模式结婚生子。。因为我不能不承认,符合大众的某些物质或是精神追求比较容易引发我的“幸福感”。比如别人的欣赏,比如用自己的才能换得的金钱和地位。总的来说,社会认同感是我“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所以我必须学会现实。。

  我用美丽的“艺术”装点生活,同时也享受“听天由命感”。

  既然我们无法逃离生活,那我们就学会享受而非忍受它。

  PS 小女子初接触西哲。。一些粗陋的想法。。。不妥之处,请各位指教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事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纵使有恐惧和怜悯之情,我们仍是幸运的生者,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众生一体,我们与它的生殖快乐紧密相连。”这是我所读过的阐述观看悲剧感受的最精彩的文字。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简单的句子并不能描绘出悲剧的全部。而尼采却真正的道出了悲剧的本质,和我们取得了共鸣。我一向认同好的文字就是能与读者取得精神上的共鸣这样的观点。尼采就是如此,在本会枯燥乏味的理论书里用了如此生动直击人心的话语。

  略读过黑格尔的《美学》的一些篇章,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在书里写到:“(艺术)只有在它和宗教与哲学处在同一境界,成为认识和表现圣神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职责。”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也十分受感动,无疑黑格尔对真正的艺术是给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黑格尔在意的到底还是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和见解,还如同他自己所说的:“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在他那里,艺术是用来表现的,是用来表现真理的。而在尼采那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真理,而艺术是用来拯救人生的。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在没有一个哲学家或是伟人能够明白昭示什么是真理的情况下,我们情愿相信尼采,也只能相信尼采。没有真理,因为我们从未看到,所以不得不放弃相信那所谓的彼岸。

  尼采说艺术的价值不在于他揭示了真理,相反在于他遮蔽了真理,在真理面前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在尼采看来,艺术只是一种谎言,但并不影响她的地位,她是高于真理的,正因为她的存在,正因为她的欺骗,我们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从前看过许许多多的悲剧,当然不是尼采所指的希腊悲剧,只是一些悲哀的故事,甚至是些烂俗的煽情的故事,常常会因此落泪,因此也会好奇为何悲伤如此却也引人入胜如此呢?人们不是该回避悲伤与难过吗,人们不是喜欢喜悦的感受吗?曾读到过悲伤也能引起快感的心理学方面的说法,但如尼采所说那不是美学层面的,我也认为那不是本质的。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个体的毁灭所强调的是世界意志的坚不可摧,是唤醒了我们与世界意志的共感。

  尼采似乎是崇尚虚无主义的,他的理论也让人相信虚无主义,但他不是消极的,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斗志昂扬,士气高涨,信心十足的愉快感受。他告诉我们的是酒神的世界观:由个体化的解除而认识万物本体是一体的真理,认识世界意志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永恒生命,领会其永远创造的欢乐,并且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当作创造的必有部分加以肯定。尼采的说法真的十分的撼动人心。他为人生所作的“辩护”精彩绝伦。这就是酒神精神,让人赞叹信服的酒神精神。

  在长长的寻觅旅途中,我们常被“人生的意义何在?”特别在遭受挫折与痛苦时,即便没有勇气放弃人生,却有可能放弃向上向前努力的机会。事实证明被颓败所打败的感觉并不好受,对于人生意义的困惑使人永远无法走出自己心底一次次的责问或是自我安慰的循环。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追问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但尼采告诉我们,我们仍可以不被打败,而尼采的答案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答案。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1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不急不慢地看完两遍,有人说看尼采的著作有强烈的快感,这本书尤其如此。因为激情的挣扎而充满热血,有非常鲜明的青春印记,观点尖锐独到,不,是惊世骇俗,当然还有意气风发和作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涩。但这也是他思想的开始,以后的论断都源于这部著作,或改变,或变形,或扩大,或深化……

  在尼采的世界观里,世界的真理是无常和残酷的,任谁见了都了无生趣。但是,不同于叔本华停留于悲观主义,尼采以满腔的勇气要超越悲观主义,寻找生的意义。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腊文化,攫取了日神与酒神两种艺术形态,并把酒神奉为最高的神祗。在他看来日神和酒神两种冲动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腊人用来掩盖残忍现实的美好形象,因为靠着日神的幻影保护,才免于直视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诱人有活着的强烈欲望。但酒神却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实。在酒神精神里的人,个体化原理崩溃,无生存意志,处于无意识的极大痛苦及无比快乐中。

  而悲剧的诞生就在日神与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让他的无意识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见。所以,希腊悲剧开始只是歌队,酒神的信徒们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设在场。后来酒神才被具体化为形象出现在舞台,而歌队则改为用于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质。只是后来,酒神精神被驱逐后,歌队就退化为无关紧要的陪衬。

  尼采惊世骇俗的言论在于悲剧的破灭解释,日神与酒神的观点只能算是独特视角。本来日神与酒神精神都直接来源于大自然的感受,无关个人知识和经验,是大自然的回响。但是当科学观历史观追究因果关系和证据的时候,神话就破灭了。酒神赖以生存的乐土也就被毁了。

  酒神精神被苏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无穷的求知欲和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渊。反抗酒神的结果也断送了日神艺术,之后所追求的艺术都是无生命的仿造品。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学,反学术的极端态度。此话一讲,思想界学术界的极端愤怒使它对尼采这部得意之作保持沉默3个月之久,才爆发了浩荡的声讨。

  尼采看到悲剧文化的毁灭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他当时有完全的信心预告此精神将在德国高贵性格中再生。而被寄予希望者是当时与他有热烈友情的音乐家瓦格纳,他的音乐体现了世界的声音,召唤神话,唤醒沉睡的悲剧文化,到达歌德、席勒等都未达到的地方,接过古希腊人的文化旗帜。

  他认为从日神、酒神、苏格拉底延伸出三种人:一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另一种人被眼前飘展的诱人艺术美之幻幕包围住;第三种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现象的漩涡下川流不息,他们借此对意志随时准备好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影保持沉默。当然他说这三个等级属于天赋较高的人,他们怀着深深的厌恶感觉到生存的重负,于是挑选一种兴奋剂来使自己忘掉这厌恶。

  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年青人勇气和年青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他是一个可爱的叛逆者,这权威可以说是瓦格纳,也适合叔本华。崇拜偶像却个性倔强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真心崇拜,真心迷恋,可也是真心叛逆。后来尼采与瓦格纳友情破裂,与写《悲剧的诞生》迷恋心境不同的是,后来他频频抨击瓦格纳,不但不把最高艺术形态悲剧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还称他为浪漫主义的虚弱者,而且认为错识瓦格纳是本书最大的错误。当然他与叔本华也决裂了,还有他大学时代不惜转学追随的导师李契尔因为对此书与社会一同沉默,让他难于接受,反应亦异常激烈,发出了一封语气傲慢的信。

  如果说,古希腊人永远是孩子,尼采也是个孩子~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10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