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最近一本书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在中国大陆非常流行,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和争议。该书副标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封面上还印着“为国直言,替天行道”,以及“抽丝剥茧驱妖蛾,敢为今世开太平”等引人注目的字句。从这本书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的眼中中国有点情绪了,可以不高兴了。

  首先,该书认为中国内政外交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处于重新定义,国民的“新爱国主义”情绪也在逐渐成型,因此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大目标、永恒不变的价值,甚至需要一些“英雄集团”带领国家和社会走出困境。其次,该书对当代知识分子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被各种科研基金和红包压垮,过于“亲西方”,丧失了独立的定位;中国需要在自我认同、产业调整升级、国防发展乃至国家定位方面,有更多不同于西方的视野。该书提出,中国须准备与西方全面摊牌,“有条件决裂”,甚至可以“持剑经商。

  看完之后,我觉得该书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观点很新颖,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对,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不可否认,该书的作者有这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近几年国际大环境的演变和国内重大事件的关注,来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思想。WwW.330011.COM2008年,中国人的确大喜大悲,的确为奥运而喜,为汶川大地震而悲,的确为“火炬传递”受阻和达赖“3•14”而愤怒,的确为海外华人的义举和地震时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人道光辉而骄傲,也的确为“三鹿奶粉”和日渐严重的腐败而怨恨。综上,在08年这个本该举国欢庆的奥运年里,我们的确有点不高兴。他们的这个脉把的还是准的。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不能仅仅为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其它,我们还是要有点忧患意识,有点爱国主义精神的,毕竟国家是我们的,我们有责任促使它健康、安全、快速地发展,特别是80后的年轻一代,这一代人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代人的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是繁荣昌盛抑或是落后衰败。

  然而,该书中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作者宋强“把2008年4月风起云涌的新爱国主义(青年学生对奥运火炬传递受阻的反弹)纳入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大历史来看待。”他认为,“总感觉这次年轻人反弹的背后,有一种他们是为自己的未来争取的动力,也就是说,他们感觉到了如果再这么对西方软下去,他们自己的未来将被阉割和剥夺,这可以说是他们第一次将个人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一次进发。”另一作者王小东也认为,“在民族凝聚力上,80后比70后强,70后比60后强,60后比50后,40后强,体现了一个单调上升规律。”从年青人的“新爱国主义”中,宋强和王小东为之一振,仿佛看到民族的希望。换句话说,由于中国人不大爱国,只有到了80后这一代,才让中国有了希望。在书中,作者们装扮成精神领袖,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讲话,如同毛泽东在当年以家长身份赞扬年轻人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国家的未来都寄托在爱国青年身上。书中最糟糕、最危险的一点,是《它》是一首民族主义的赞美诗。一位80后女生说,“我坚持相信,民族主义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情感,最有勇气的思想。”宋强引用此话时,无不表示出赞赏的口吻。事实上,整本《中》里都弥漫着民族主义的气息,甚嚣尘上的自大,给人的不是振奋,而是一种担忧。我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公民应有的精神,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是我们做各项工作的基础保障。如果连国家都没了,很难想象各自为战的每个人能有什么大作为。但是,爱国主义不是单纯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危险的,很明显的先例就是德国的纳粹党和日本的军国主义,他们将自己的民族视为世界上最优越的民族,自我膨胀,四处树敌,最终发展为四处侵略的帝国主义。目前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盲目的年轻人发帖仇视美国,仇视日本,反对这些国家的一切,并自我标榜为爱国精神。盲目的排外只会造成思想的偏执,经济的落后,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爱国。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经验和科技成果,而反对其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国。

  总之该书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也有些观点过去偏激,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教育很重要,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繁荣衰败。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虽然已经从当初的落后小国逐渐跻身于大国之列,但是仍有复杂的国际环境要谨慎应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社会矛盾等种种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在新时期要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加强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巩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不高兴读书笔记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横空出世,冷静地梳理了西方关系,在当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讨论和争议。从《中国可以说不》到《中国不高兴》走过了12年的历程,中国也从“只想领导自己”将变成“有能力领导世界”的国家。它是一本呼吁“正视内政愤懑”“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不高兴》的确称得上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升级版”。

  昨日在网上看了此书,着重看了第一,二部分(后面的章节不想看了,只大略翻了一下目录)和王小东等四位作者的主要言论访谈录,本不想跟风瞎评,但还是忍不住夜撰此文,因为国人的劣根性并不因为鲁迅和柏杨的口诛笔伐而正逐渐改观进步,反而愈演愈烈,竟然上升到动辄以国家的名义来说事,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的爱国热情成就的此书,我只想对它说——为赚钱而出书是可耻和可悲的。

  “中国需要英雄,需要尚武精神,要在世界上管理,利用好更多的资源,负有除暴安良的任务。”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英雄,欠缺的是团结,“窝里斗”才是国人的强项。地球正在走向多元化和平共处的时代,王小东们的潜台词难道是要中国去侵略扩张吗?中国男足何时能在世界足坛拥有一席之地,我认为比除暴安良更能抬高中国的地位。

  “中国需要建立大目标,否则就没机会了。”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目标?书曰:“领导和管理世界。”这岂非霸权主义的思想,难道我们要一面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一面理直气壮的要当地球村的村长?

  奥运也开了,神七也上天了,是不是一定要再造几艘航空母舰(书后面有提及),就是国富民强了?中国还有3000万的贫困人口,还有不通公路的乡镇,还有不通水电的村落,我们的目标是不是可以多贴近“地面”一些?

  国人向有大国“情结”,大唐盛世虽已过去了一千多年,但总有人念念不忘,最近祭这祭那的层出不穷,国学也是谁都可以乱品一把。王小东们,那已经是历史了,我们需要着眼当代,开拓未来。爱国不代表一定要喊出来,叫出来,王小东们鼓吹的民族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夜郎自大,我想他们的眼里只有北京上海吧?正如老外眼中的中国,一叶障目。

  书中着重提到“持剑经商”,何谓持剑?何谓经商?中国政治(尤其是体制和机制)对经济的制约和影响难道还不够深重吗?政治需要清明而不是暴力,经济需要和平而不是控制,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剑只会伤己。

  “文艺腔不是我们现在该玩的。”并把矛头对准已故的王小波,真真是“文人相轻”,王小波的小说,几位真正读懂了吗?亏了你们也是学理工科的,知道什么是逻辑思维吗?又知道什么是文学吗?中国自鲁迅之后,还有大师吗?我同意王小东们指谪文化的凋零,恰因如此时代更加呼唤文艺的复兴,软实力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我钦佩王小东们的务实精神,但我们亦更需要精神食粮。“大时代应有大文化”,此观点我亦不能苟同,我们不需要凡事求大,当今之中国人最缺的是平常心,当今之文化也应当向下看(当然绝对不是去看超女超男)。我们不再需要《英雄儿女》,我们需要《我的团长我的团》。话说回来,既然不该耍文艺腔,那么几位又出书干吗?

  “解放军要跟着中国核心利益走,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什么地方,解放军就应该覆盖到什么地方。”

  何谓中国的核心利益?我认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面旗帜,民主主义是另一面旗帜。尤其在目前并没有敌人侵略我国的情况下,这是避重就轻,甚至是向权力抛媚眼。民族主义是一个族群的价值;民主主义是普遍价值。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监察机制软弱的国家,目前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的主要责任是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而不是煽动狭隘民族主义情绪。

  书中最主要的恐怕是要表明“对美国说不”,我不明白,美国如果是老黄瓜,那么中国是什么呢?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还有那么多欠发达(说难听一点是贫困)地区,是不是在修明内政的同时,着力民生,才是当前最主要的?联想起去年的神七飞天,我真的并不以为然,在“512”灾后重建百废待兴的局面下,我们究竟是在太空走两步重要还是受灾群众的安居乐业重要?

  《霍元甲》中霍母的一句台词说的好:别人怕你和敬重你是两回事。中国现在离别国怕我们还有距离,“炸馆”和“南海坠机”事件已经说明问题;离敬重我们就更远,无数移民的真实现状是那么的不堪是可以看见听见的。我们还不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光顾扯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叫嚣唯我独尊的话,那么中国永远只能在“第三世界”徘徊下去。

  书名“中国不高兴”,“说不”这话粗粗一听,很长中国人的志气。特别是去年“五月青年”们的言行再加上今年这本书的流行,国人的民族主义空前高涨,韬光养晦可以不必再提了。

  三十年前,邓小平为中国所制定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国际战略,是中国近二十年经济腾飞的基础,大部分中国人都从中获益。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在国际上采取低调、搭便车的方针,利用而非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加入WTO、大量引起外资、人民币长期与美元固定汇率、乃至最近中国企业的一系列海外收购,都体现了中国利用现有国际秩序为自己服务的战略。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战略使中国的国力逐渐大增,放弃韬光养晦的呼声渐起,特别是在民间,要求中国要说“不”的呼声越来越大。于是,王小东们的不高兴适时新鲜出炉了。

  中国确实有很值得骄傲的几千年文明,但这种文明,并没有创造一个国际秩序。即使在东亚大陆,从唐安史之乱后汉人政权就丧失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秩序的主宰,更何况世界。真正把世界打造成一体的,还是哥伦布以来的欧洲人。从大英帝国到如今美国,从以WTO为代表的世界贸易体系、到联合国等国际政治体制,都说明制造现在这个世界秩序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秩序就代表了正义,只想指出这套秩序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目前还是我们要进入现有的国际秩序、而非要求人家进入我们的秩序的时代。因为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自己打造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的能力,必须利用人家的资本、人家的市场、人家的技术、甚至人家的制度,在现有的秩序中求得生存空间。以中国为中心并没有错。但这必须是以中国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些中国人的心态为中心。王小东们的言论如此煽情,未免有清谈误国之嫌。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总自诩“大国”,别忘了我们首先是面积大,人口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以数学为辅线,各自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网,是一种转换角度转换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

  因为有着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们所指导,还有着以北师大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爱国青年在影响着,实践着。

  由新文化运动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个性与自由”的启蒙运动,在那时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爱”为何没有真正实现?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个性为目的文化启蒙运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3对康有为,陈独秀等的认识改变。

  在以前所学习过的历史中,一直把康有为作为变法失败的逃亡者,而与梁启超作以比较。把陈独秀作为右倾投降主义的一员来看。连同那胡适,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而有着一种近乎于不屑的那种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为考学所背诵的历史与政治知识,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许,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1><2>

  走进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开放性思想,认识到康有为、陈独秀都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对于无知,对于历史从属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点都是向前前行的着的历史车轮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历史不相信思想,历史要的是行动”,或许,所有的功过是非,只有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加显现。

  4为什么礼会成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宝促进了日本的先行,却没有给我国带来后来强盛?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一直是困惑着我的一个问题。当读到唐朝的大度与教育的自由与纷繁现象之时,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那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可是从宋朝开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也都在努力着借助事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但是,又都以维护其统治作为根本。后来,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的是鸦片战争的暴发。当世界已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我们还在拿着大刀背着八股文。

  单纯站在教育这一方面的理解是狭隘的,但是,可以从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

  看完中国教育史,看到现在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制度,很多都能从祖先那里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丛生。不禁在想,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底发展了多少?中国现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么?

  站在书本的角度,站在中国的角度,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来看,走出课本,走出中国,在比较的体系中,或许,会更清晰些。

  从迷雾中走来,再向着新的迷雾走去!

(1)(2)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10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