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死亡诗社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1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风琴的音色干燥,略带沉郁。屏幕上的Cast表像是被这样的声音悠悠地吹出来。电影已经结束,我没有变换姿势。放映人的声音在后面响起:“灯,等一会儿再开。”

  他没有说原因。

  “灯,等一会儿再开。”这也是我心底的声音。第三次看《死亡诗社》了,一如既往的泪点低。我还需要一点黑暗的时间晾干眼角,然后换上一个若无其事的表情。

  22年前的电影,从时光的那一头伸出利器,准确地插到现实上,带着关于教育没有参考答案亦无判断标准的疑问而来,每一句试图解开的言语都只成就一个悖论,每一个试图为自己观点创造论据的实践者,都给予对立面冲毁自己的契机。

  没有一个曾作为学生的人可以逃过,因为你本身已经成为案例。

  曾经悲喜怒骂怨愁恨,那些在矛盾里摇摇欲坠的选择,那些听说而来的羡慕,那些曾经堆起的理想状态,像是一个巨大的抽奖箱,隔着成年累月积攒的古旧感,在你拾取回忆片段之时,亦沾有一手灰尘。

  ——“灯,等一会儿再开。”

  2

  提到彩菱老师,你会想起什么?

  我这样去问高中时代的同学。他们一些亲历,一些耳闻。大多数她的学生和我一样,很少刻意去想起她,甚至选择性规避回忆和讨论。wwW.330011.COm哪怕高二分班之后,别的班听说我们,第一反应是“彩菱是你们班的吧?”被这样问起,“啊?”“嗯”之后,多也选择三缄其口。

  因为《死亡诗社》再次想起,从记忆库里提取到的,也都是散乱的碎片。 一头辫起辫子还及大腿的特别长发,是不是早就宣告了她的不同?我不知道。她是第一批公派去英的英文老师,据她自己说使馆里还有她的照片。教我们的时候她大概40岁,总是有意无意提起孩子——“我的小女儿”。课堂上总是前几节不紧不慢,一走神就不知道变换到哪个话题。然后在全年段要测试的前一节课的最后半节,像泄洪一样感觉所有记忆类知识满满盖了自己一脸。

  其实更深的记忆应该是,她是那个多次在课堂上直接被学生顶撞的老师,是那个总是一开始不知所云又拖课到让人崩溃的老师,是那个害得我们英语成绩始终倒数的老师,是那个被学生课下非议重重的老师,是那个……被学生直接一封信告到校长要求撤换的老师。

  我完全不敢去做一次换位思考,在被当堂顶撞的时候,这样一个曾经满怀热情的老师,怀揣着要给重点中学被应试教育快要吸干的学生带来新鲜元素,引进英美式活跃课堂和百科素质的时候,遭遇学生的拆台甚至最后演化成痛恨,是怎样的心情。

  但我真切的感受过那样的痛恨。身为她的课代表,因之莫名要分担来自同学的埋怨,又要面对比起其他班级显得可怜的英语分数。在非常累的时候听到下课铃,却在她没有例外的拖课下想要骂粗话——更不用说因此造成实验课迟到,被其他老师教训时那种恨不得咬谁一口的心情。要跑去别班找认识的同学借他们老师的笔记才能在下次年级测试的时候不被英语这门课目拖后腿,熄灯之后拿手电筒抄到眼花,再想起课上做的“完全无用”的口语练习和知识拓展,之前“老师再怎么样也是老师啊怎么能直接课上顶撞”的种种同情通通被削减成一句“活该”。当然还有,最后听说她被同学一封信写到校长那儿去投诉,看着她眼睛红红地带着黑眼圈上课虽然同情,但告别时候“终于还是换老师了啊”的喜悦,还是在看她转过身的时候在嘴角勾画了弧度。

  我要用怎样的词语去形容呢?我甚至没有准备好褒贬和描述的色彩,也不知道用基丁老师来类比,是冒犯了他们中的谁。

  3

  是的,这部片子我看了三次,每次都哭。

  初中时候凌晨偷偷在书房看,带着耳机,被轻易带进配乐的领地内,因《欢乐颂》而雀跃,因萨克斯而内心柔软,因结尾处的风琴而叹气连连。

  年纪尚小的时候,特别害怕死亡,尤其是知名不具的局部。《死亡诗社》将这种回避发挥到的极致,放慢的打开窗户的动作,在白雪反照的光里带上花环时的表情,一把开启放着枪的抽屉的钥匙,父亲枕边暗示“杀戮梦想”的剪刀,沉闷的枪声,一扇扇打开的门,一只离掉落的枪不远的手臂,办公桌后中邪似得反复悼念者“He’s alright.”的母亲。

  ——这样一组死亡意象带来的压抑,超过的血淋淋的尸体。导演似乎有意拖长了整个死亡的过程,从决心赴死到执行自杀再到尸体发现以至于最后的亲友悲恸,节奏被有意识地拉到很长很长,早已对死亡心知肚明。

  手枪没有消音,但死亡被“消音”了。那种惊怖,其实更为残忍。

  第二次在高中的电影社看这部电影,在被父亲否决到底最后说出“Nothing”的尼尔的眼神里流泪。恰逢学生期最压抑的时间里,真真如张爱玲所言“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与其说是为他伤心,不如说那泪水的成分里比重最高的那部分应该归咎于委屈。

  父权的压制,学业的艰难,社会评价的标准。应承下来的每一句教导,代价都是内心深处的千万次绞杀。被期待的真是面部是被要求和被规划,然而最痛苦的不是被封杀了其他的录,而是决意走上这条“别人给的路”的时候,赐死了千千万万个欲言的声音。如果前者还有对象可投掷怨怼,后者却只能双倍承受施者受者的痛苦,因为凶手,正是我们自己。

  而这一次的哭点,一是在托德于雪地里踉跄地哭泣之时,二是在结尾处学生们站在书桌上喊出“Oh,captain.My captian.”那刻。

  查理有反叛的欲望,尼尔有表演的梦想,诺克斯有萌动的爱情,米克斯成绩优秀……生活在兄长光环之下的托德,是一个把原始表达能力都藏得很深很深的人。他不愿意参与读诗,写下“Seize the day”又自己揉成一团。当同伴们的故事分支精彩绝伦的时候,他只是那个每年生日都收到一样的礼物,内心孤独又略显封闭的人。是基丁在一步步感染他,是尼尔一次次拉他到热闹的世界里——哭,不仅仅是因为痛失最好的朋友,亦是一个终于建立自己小世界的人(在基丁引导之下即兴写出出色诗歌、和尼尔有了更深交流、在小团体里逐渐有存在感和融入感),再一次触碰惨白世界的哀伤。

  ——那片雪地就像之前的他,白,白到什么都没有。

  而那些获得的颜色,又即将要被剥夺走。

  适逢大学之后不再TOP,课外实践屡次点燃我和母亲之间的战火,再一次被责难和限制砸得遍体鳞伤。忍不住紧紧盯着托德每一次摔倒、站起、又摔倒、又站起逐渐化为越来越淡的黑点,觉得眼里的湿润是像是河水,一点点涨起来,水光幻影中,向前跑的那个,变成了我自己。

  4

  我是在高二的时候告别彩菱老师的。但直到我毕业之后和学弟学妹们说起我高一的班级,还是会被追问关于彩菱老师的传言。同情的成分也被屡次的叙述打薄,说的人和听的人都在心里先铺了层恶意,然后彼此交换批判的言语,堆积起内心丑陋的一道墙。

  “是啊,毕竟高中还是课业重要啊。高考定生死嘛。“

  “创新教学法也不能牺牲掉学生的成绩啊。”

  “她呀,就是太超前了。和大环境不适应嘛。”

  我们自以为是地批注着,心安理得地做着这样那样的结论。选择性失忆的部分包括曾经听着三十分钟的课文背景对英国皇家体制无比的兴奋,包括各种小组练习和发音纠正留下的现在在语音方面的优势,还有很多很多……真的,都不记得了。

  清和说:“我只愿记得你的好。”就原谅我用当时的年幼为借口,无法实践,遗憾和悲伤,自然也只能自己承担。

  记忆里还有一个片段。是我在高三午休时侯抱着巨厚无比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走过阶梯教师,看到二三十个学弟学妹们闪着晶晶亮的眼睛,和她做对话。那时候她已经被“发配”去负责口语社的训练了。在制度之外,实践着她曾经意图在制度内完成的愿望。

  我和抱着《语法大全》的舍友说,你看,这才对,这才适合。

  我们交换了一个眼神,她很是明理地表示同意。这一趟路过,就真的,路过了。

  5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吧。

  好比最认同基丁的托德,在被校长叫去谈话,在楼梯上都逐渐地趋同了教授的脚步,和基丁的走路教学背道而驰。旧制度的受害者往往无意识地重蹈覆辙,甚至成为新制度的刽子手。而对基丁表达不满的同事,却又模仿基丁让低年级的孩子在雪地里朗诵诗歌,“走自己的路,有自己走路的样子”。

  制度化的大环境,不会轻易被伤筋动骨。创新的尝试,最先反感的,也许是尝试里被给予希望的受益人。再伟大的圣贤,都不能打动所有人。所以最后站在课桌椅上的没有卡梅伦和一部分学生(即使他们在位置上低头、扶眼镜、摸后脑勺,感到无比尴尬),所以彩菱老师也没有得到我们的认可。——在这种程度上,基丁是幸运的。

  《Dead Poet Society》,被翻译成“古诗社”也有,《春风化雨》也有,但都没有《死亡诗社》这个直译来得精准而富有内涵。

  怎么可能在新的革命里没有祭祀?诗社扉页里尼尔名字的缩写又何尝不是一个暗笔。

  然而“向死而生”的信念一直在,被压制的呐喊,会在内心留下更深的印痕。


死亡诗社读后感1

  那天看了死亡诗社。感受很深。

  里面有一些话,我特别喜欢。

  开篇的一首诗,“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flying: 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 today, tomorrow will be dying.” 是代课老师keating给那些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他说,“we are food for worms. we are only going to experience a limited number of springs, summers, and falls.”然后他指着校史里的班级合照说,“they are not that different than any of you, are they? hope in their eyes just like yours. they believe themselves destined for wonderful things, just like many of you. Well, where are those smiles now, boys? what of the hope?” "one day, hard as it is to belive, each and everyone of us is going to stop breathing, turn cold and die."

  原来古今感叹人间匆匆不过百年的诗词警句都是一样的!

  Keating说,“Capre Diem”.

  看到这里,我跟那些男孩子一样都觉得,没错! Seize the day!

  既然死亡是destined,那么抱着这种终极的悲观精神生活,却反而能够活得更加轻松和洒脱。我记得曾经看过蔡康永说过,康熙来了最终肯定是要停播,我和小s最终肯定是不再搭档,但是,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反而踏实,可以从容地做每一期的节目。同样地,那些分手的情侣们,也不至于活至那么悲惨的地步。因为就算白头偕老,也还是有可能谁就先撒手人寰了。留另一个孤孤单单在人世。再或者,有人说,即使分手了,说不定我的眼泪,流入河水中,蒸发到空气里,变成云朵,结成雨滴,滴落到你的城市,又变成你饮用的开水,最后还是到了你的体内。所以,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而又细微隐秘的相会。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分离,它总是一个整体。如此想来,整个人生都开阔了很多。

  接着说死亡诗社。孩子们偶然地知道了死亡诗社的秘密,于是决定重开死亡诗社。第一句,“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梭罗的这句话,我第一眼看到并未受到任何震撼,反而是接下来的几行诗让我忽然有些懂得了为什么死亡诗社的创始人,选择了它作为诗社的开篇致辞。“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这句话说得多好啊!人们经常疲于奔命却忘了真正地去活着。人们拥有一生却没有时间去体会生命。“tis not too late to seek a newer world.”"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 and not to yield."这是后面发出的号召。当然,在我看来,开拓和征服新的世界的想法,也许并不能作为终身的事业,但这毕竟是一个少年应该胸怀的瑰丽梦想。

  冒险是梭罗的生存信条,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人生信条,想法,声音和坚持。

  然而这并不容易。在人群当中,人们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的节奏。比如说,在看一场表演或听一场讲座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别人鼓掌,如果时间足够长,还会形成整齐的节奏,这种曳引的现象,反映了我们保持自我的困难。但越是这样,就越应该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我记得,还是蔡康永,他说,人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少,我们总是会被别的舆论误导,以为自己“需要”一些东西,但最后却发现,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我们真的需要腰缠万贯吗?我们真的需要“前路谁人不识君”吗?我们真的需要别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吗?

  想清楚自己真的需要什么。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些恐怕是一辈子都要考虑的事咯。所以,我很佩服韩寒。他那么年轻的时候,心理就可以那么强大,不为外界舆论左右,走出自己的路。


《目睹死亡》读后感

苍茫的红尘里,人的一生要一次次地目睹和经历亲人的死亡,随着岁月的流失,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死亡会有不同的理
解,不同的感受。    在我5岁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刚有记忆的我从奶奶和邻居们的谈话里,得知我家后院寡居的老奶奶因脑溢血突发身亡
了。可就在那天上午,我分明还看到了老奶奶的身影,怎么下午就死了?俗借幢幢的我虽然还不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但从
大人们的表情和眼神里,却读僵了死亡是一种可伯的悲哀。    爷爷、奶奶帮忙料理老奶奶的丧事,我像尾巴一样跟在奶
奶的后面,奶奶怕老奶奶的遗容会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往外赶,可好奇心却
让我怎么都不肯离开。    走进老奶奶的院子,所有的景象让我为之好奇而展额:屋里屋外,挂满了黑纱和白布,白09高挑,灵椰肃穆,老爷爷和
彦奶奶的放大遗照并排摆放在灵棚前的桌子上。老爷爷头戴瓜皮毡帽,八字胡,威严可敬;老奶奶一头白发,一脸慈祥,保
是生前一样慈祥地微笑着,一如既往地对前来吊唁、帮忙料理的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老奶奶安详地躺在门里的一张木板床上,双腿并揽平放,左手贴身平放,右手则伸在床边,双眼紧闭,脸上的皱纹全都
舒展开来,脸像是大了一圈,皮肤也较生前白哲光渭,白白胖胖,安安详详,比活着还好看。
    我和小伙伴们看着老奶奶,并没有感觉到她死了,一点都不害怕。我们在大人们的斥责声里,在老奶奶屋里跑来跑去,
捉起了迷藏,偶尔碰到老奶奶的手,只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寒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感觉不到害怕,更感觉不到死亡的悲
伤。    夜深了,灵堂里的大人们都陆续退去.空空荡荡的.灵前的煤油灯幽幽地跳动着豆大的火苗,悬挂着的大汽灯发出“噬
哩”的声音,夜显得异常的静温,我们看着老奶奶那张皱纹舒展、毫无表情的脸,内心感到寒颤起来。长大以后,这种感觉
一直萦绕在我的梦境里,没有恐惧,汲有哀伤。    在我7岁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一个陌生人急匆匆地来到
我家,和父亲瞒咕了几声就又急匆勿地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陌生人是来报丧的.平家看起来一向健
壮无比的舱岁的外祖父因脑浴血突发身亡。    父亲知道母亲是外祖父的掌上明珠,伯母亲承受不住这突
如其来温耗的打击而委婉地告诉母亲:外祖父患了重感冒想念她,要一同去看勤r祖父。    毫不知情的母亲却推说自己心里焦躁不安,非要第二天再
去看酗L祖父。父亲只得谎称他第二天有事不能去。在父亲的—再坚持和催促下,母亲开始有条不紊地梳妆打扮自己,等她

 


精心把自己装扮得体之后,试穿过父亲为她挑选的咖啡色棉袄。又您意地换上自己喜欢的绿底红花棉袄,奶奶焦急地抱走在母
亲怀里吃奶的小弟弟,母亲才在父亲心急如焚的催促下,不情愿地坐上父亲的自行车回了娘家。
    一路上,父亲夯破侧击地让母亲遇事冷静沉着,她却讥笑父亲是发高烧说胡话。    当母亲走进那个灵棚肃穆、经幡高挑、哭声震天的家、看
到外祖父安详地躺在那里的时候,那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当场憎了,哭昏了过去。    外祖父去世三天后,母亲按照当地的规矩,穿着孝衣回家
来磕门头,听着母亲伤痛地给奶奶哭诉着她对外祖父的留恋,那流溢而出的切肤痛楚,让幼小的我和妹妹们都远远地观看着
伤痛欲绝的母亲不知如何是好。    30多岁的父亲,为外祖父的后事忙前忙后,让我们觉得死
亡离父亲很遥远。    外祖父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提着大兜小兜好吃的东西来看我们,骑着自行车匆匆地来,又骑着自
行车匆匆地去。    外祖父走了,给母亲留下整日以泪洗面的悲切小的心灵深处刻下一道轻轻的哀伤。
    在我t4岁那年的秋天,秋风萧瑟,阵阵送灾,枝头摇曳的秋叶,翻飞飘零。大姨妈在我们家住了十几天后要回去,她非
要我骑自行车送她。当时,我虽然已长成了现在的高个子,却很瘦弱,在母亲的推托和我的犹豫中,大姨妈始终坚持要我送

 


她回家。    一路上,我和大姨妈有说有笑,由于那时去她家的路大都是羊肠小道,一路上几乎都是我报着自行车,载着大姨妈的东
西,大姨妈则拥着小脚跟在我身后,她承诺回去就给我做一双绣花鞋。    送走大姨妈一个多礼拜,舅舅就捎信说大姨妈心脏病复发
了。那几天爸爸、妈妈天天去大姨妈家里,记得是他们去的第四天,直到晚上十点多的时候还没有回来,我们不情愿地在奶
奶贸絮叨叨的催促声里睡觉去了。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母亲没有回来。得知大姨妈去世
的疆耗,一缕悲伤袭上心头,我和姐姐都哭了。    没想到,那次送大姨妈回家,就是我和她今生的永别。她
在病痛中走了,给我做双绣花鞋的承诺,竞成了她永远都不能兑现的空诺。    大姨妈走了,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淡谈的哀伤。
    我17岁的时候,读师范一年级,第一学期放寒假回来一踏进家门就情不自禁地喊妈妈。
    母亲听到我的减声,就兴冲冲地从厨房里出来迎接我.然而,母亲的穿着让我吃惊地楞在那里:头顶白孝巾,脚穿重孝
鞋,腿系白布带,标准的一个重孝子的形象。    当母亲把外祖母于半月前去世了的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
禁不住失声痛哭。    想“十一”期间我离开家的时候,慈善、勤劳的外祖母还住在我们家里,忙里忙外地帮着母亲做饭、料理家务。想不到

 


两个月后,她却到了另一个世界,被一层薄薄的黄土阻隔在了红尘之外,令我们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容颜。
    我真后悔,“十一”放假回家的时候,自己用毛线编织的帽子,有母亲的.有祖母的,怎么就没有外祖母的?见到外祖母
为什么不灵活地说祖母的那顶就是她的,博老人家开心一笑呢?看看包里给外祖母织好的那顶绒线帽子,再也不能令老人家戴
到头上,给我一个欣慰的笑容,只能让我对着那顶绒线帽子流泪哀伤。  外祖母走了,带着我的遗憾,给我留下悠悠的悲伤
该是一个花李的年龄,可我的花李却绽放在苦涩的    那一年的夏天,49岁的大舅妈因病去世了,棺木挂扣的时
候,大舅长跪在大舅妈的灵前悲声痛哭;表姐和表哥们都哭得死去活来.在人们的拉扯中挣扎着直扑向大舅妈的遗体,那悲
凉的场面令人消然泪下,至今都令我记忆犹新,它第一次让我领略了生离死别带给人们的切肤之痛。
    大舅妈一个人静静地走了,把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用一道无形的阴影阻田在幸福的背后,留给家人无尽的思念和热
泪长流。  大舅妈死后不到一个月,在我家里长大的大表姐,因为和丈夫生气,股毒后又上用自组身亡。那年,表姐36岁.撇下四

 


儿一女五个孩子.小儿子还不到两岁。    后来听说,表姐死后,婆家人怕表姐的娘家人去闹事,都
躲开了。表姐被卸下后,放在了床上,小儿子则蹬着小凳子爬上床,掀开表姐的衣服,伏在她身上吃奶,待他吃饱后又爬下
床,手舞足蹈地跑出去玩了;三岁多的三儿子则使劲地摇晃着妈妈的手哭喊:“妈妈,我愤……妈妈,我愤……你给我做饭去
吧!妈妈,醒醒……”儿子的摇晃始终没能让表组动弹一下,儿子的哭喊也始终没把她g6醒。可怜的表姐带着人间的悲凉,
流尽最后一滴乳汁喂养了儿子就一个人静静地走了。    原本一直都认为表姐很幸福。有丈夫爱着,家人宠着
衣足食,一天到晚都乐呵呵地相夫教子。没想到,她却在福”的背后,走上了一条自杀的不归之路。
    试想:表蛆是真的幸福吗?如果没有不解的怨,没有纠结的恨,没有难言的痛,没有碎心的苦,她能放弃自己风华正茂
的生命吗?她舍得丢下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那一团团娇嫩的心头之肉不闻不问吗?或许她的死有太多隐忍的无奈和苦衷,是沉
积已久的积怨纠结的崩泻,或许她的死仅存一念之差。我在迷茫里祈愿表姐的死后于后者,那样,可怜的表组在短暂的红尘
里就不会有太多的痛苦……    表姐的离夫,让我对表姐平素的幸福生活和脸上洋攫的微
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她多了一份伶悯,多了一份遗憾,多了一份留恋。    表姐走了,把哀伤留给了亲人,把骨肉分离之痛留给了幼
小的孩子。表组走后—个多月,也就是在我18岁那年的深秋,萧瑟的

 

秋风无情地扫荡枝头的所有落叶。我的父亲踏着最后一枚落叶的脚步,如同一枚不情愿离开枝头的落叶,在秋风里盘旋着,
留恋地离开了我们,无奈地面上了他43岁人生的遗憾句号。    1988年10月18日晚上10点18分,父亲在众多亲人的哭
喊声里停止了呼吸。以往高大健壮的父亲,与病魔掳斗了5个月之后,最终被病魔折磨得瘦骨磷响.以失败者而告终。在所
有亲人的注目下,不顾我们歇斯底里的哭喊和挽留,睁着眼睛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他再也不顾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和年
幼的儿女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就一个人静静地踏上奈何桥头,撤手人寰……那一幕,在我的脑海里异常清晰地定格成了永恒,
无论时间如何推移都挥之不去。    父亲走了,睁着眼瞎,却看不见悲切的亲人;父亲走了.
再也听不见亲人们撕心型肺的哭喊;父亲走了,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留恋,留给我们切肤的痛楚和望眼欲穿的思念,在我人生
的记忆里刻下一道无法弥合的伤痕,让我们在红尘里失去了他那棵大树的庇护,在父爱的缺失里艰难地脚厨踊珊,带给我们
一个又一个不尽的雨天……    在我32岁那年,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与炮竹的火药
馨香里时,阴历正月初五凌晨四点的时候.客厅里,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们催醒,在我和丈夫的推让中,他不情愿地
去接了电话。    丈夫打着寒额回到床上之后,轻轻推醒睡意愿肋的我,委婉而小心累具地告诉我,奶奶去世了。
    取耗犹如晴天霹窃,击碎了我所有的神经,掠走了我的睡

 

意和新年的温馨,我顿时失声痛哭。就在两天前我回家拜年的时候,奶奶不是还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接我送我吗?慈祥的奶奶
把我从小抚养长大,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对她尽一天孝,怎么就这么突然地留下我走了?    奶奶走的时候,阳岁高龄,可谓是寿终正寝。可我们都一
直期盼着她和爷爷都能步人百岁老人的行列,没想到老人家在我们还未来得及尽孝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走了。
    奶奶如同一枚熟透的瓜儿,瓜熟蒂落,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地走了。对于奶奶的去世,无论什么时候说起来,我都会泪
流满面,四日泪水来自于我对奶奶给了我慈母放疼爱的依恋和对奶奶不能尽孝的遗憾,而不同于父亲的去世所带来的切肤痛
楚的哀伤。    我34岁那年农历正月初十,正是奶奶去世两年零五天的日子,那天下午,我在单位上斑,刚走到打字室正推备打印一份
材料,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急急火火地找到我,让我到一楼办公室去接电话。    “家里人找你都找疯了,你怎么不在你办公室里,也不带手
机?爷爷病重了想你,你等着,我开车去接你。”是丈夫打来的电话,他日略带责备的语调和急切的命令式的叮吁,让我有一
种不祥的预感。    当丈夫小心翼冀地告诉我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悲伤击碎了我所有的神经。本来想着过两天是礼拜天,我要去看望爷爷的,
买好了的奶制品爷爷却永远都无法享用了。没想到爷爷这么快就匆匆地在他人生的朋个春秋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夜晚,我们都悲哀地守在爷爷灵前,阵阵寒风吹来,我们不停地打着寒颤。邻家老人们都说爷爷是寿终正寝.况且在世
的时候,我们都尽到了孝心,劝我们关上门去后院休息。可是我们后辈孝子们都坚持善始善终地给爷爷守灵,陷老人家在红
尘里走完最后一程。    望着爷爷安详地宛若睡熟的容颜,没有一丝害怕,那时我甚至觉得爷爷的遗容比生前还慈祥,还亲切,还好看。
    望着爷爷的遗体,再看看母亲和姑母们,她们都老了.我们妹妹也都步人了中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历尽了坎坷,
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亲人们的亡故。以往每一次为亲人送葬.总以为自己离死亡很遥远.可死亡却一步步地向着自己退近。
    在那个漆黑而困顿的夜晚,我们都彼此靠得很近、很近,当着爷爷的遗体,把尘封在记忆里的往事都翻出来,肆无忌弹
地诉说,肆元忌惮地泪流成河。    我们都知道,若干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会像爷爷一样,
不用再奔忙,不用再辛苦,不用再操劳,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为某个日子里无声无息的主角,俏然走向绝望的归宿、圆满的
结局。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9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