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0字

  想象一个15岁的离家出走的少年会有怎样的故事。一个不识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却可以和猫们闲谈。人能不能同时爱着15岁的少女和50岁的中年妇女,而且这少女和中年妇女只是不同时间域里的同一个人?如此这般,《海边的卡夫卡》给人想要一口气读下去的冲动。

  故事固然奇特, (读书笔记 www.duhougan.com) 但风格却和《挪威的森林》没什么不同。舒缓淡雅,细节丰富。随便两个人都可以很随意地就人生意义和性爱谈论一番,就像你我谈论天气和流行歌曲。我想日本的日常生活也未必如此,村上不过省略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象,让小说里面的人物直接了当地触及人生这一本体。灵魂是害羞的,在人多的时候,在光天白日之下藏匿在皮囊里面。需要我们营造了氛围,布置了场景,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然后毕恭毕敬地去请它出来。灵魂开始活动的时候,我们直接面对最脆弱的自己、最裸露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就是说开始思考生之意义,时光又是什么东西,我们接受什么,摒弃什么,诸如之类的问题。我很是羡慕村上小说里面的人物,田村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主人翁)、渡边(《挪威的森林》主人翁、杰(《且听风吟》里的酒吧老板),统统绕过那些琐碎的准备工作,同其他人交流切实的思想。

  当然我不奢望我的生活真能如此,只是希望有小部分的时间跟一小部分人能淡然地说着话,就像置身在村上的小说里。

  15岁的少年背负着父亲对他人生的诅咒,决定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15岁少年。WwW.330011.CoM而这诅咒就是他将杀死父亲,和母亲和姐姐做爱。陡然看到这些谁都会觉得难以理解,而作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这样一个违背常理的事情讲得合情合理。整部作品笼罩在一种世界边缘的氛围中,有些地方像极了《罪与罚》里面入骨三分的心理描写。最终作者并没有让法律介入其中,这倒给我一种释然。总觉得法律并不人性,公平大概公平,却不尽合理。人有些时候做出违背心智的行动也是有的,是可以得到原谅的。

  里面有一段描写琼尼·沃克杀猫的细节,充斥着暴力美学、死亡美学。几欲让人觉得杀猫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我们的价值观是如此脆弱,过不长时间就来一个上下颠倒。我继而又想,有太强的价值观定位的人是读不懂这部小说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现世世界无可无不可吧。15岁的少年只是在成长,艰难地寻找生活下去的意义。

  这样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让人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性与爱的关系,时光与记忆的本质,处处有着隐喻。如果我早几年读到就好了——在我16岁的时候,我否认一切童年时代被动灌输的价值观,深深觉得自己孤独——那个时候读到这样一本书,就会释然很多。现在读也不算晚,促使我对我人生的那一阶段的形状加以深入的认识。

  一本书,不坏的故事,同时让人思考很多,继而催使对人生某一阶段的深思。这样一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读完海边的卡夫卡,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村上用平实的白描画笔描绘了一个奇妙的故事,其穿梭于两个境界:现实于虚幻。更多时候,两者的界限是无从定夺的。阅读的同时,我自己如同跟着穿梭于两者之中,不得自拔。

  书的笔调灰暗但不阴郁,却着实散髮这阴郁的气味,散尽这种空气,让人无法喘息。

  小说的主角:15岁的田村卡夫卡、叫乌鸦的少年,背起行装,离家出走,爲了逃离缠绕他的近乎诅咒的预言。漫长的旅途,他时而感觉寂寞,又不时地被叫乌鸦的少年鞭策,被大岛开启,一步步成长。不费吹灰之力地,他遇见姐姐樱花、母亲佐伯。如同一种命中注定的悲剧,他越是苦心挣扎,试图逃离命运,命运就越将其操控于手掌之间,让其不得动弹。

  我想起与小说同名的那幅画:海边的卡夫卡。一望无垠的大海,少年的背影。传递着静谧,或孤寂。少年面对大海,显得渺小。而他的存在却赋予了画面生气。人类与现实的抗衡,总是需要每一个人挣扎地寻求平衡点的吧。

  画的主人:佐伯,曾经享有全世界幸福的女子,以为无法承受恋人的死去而跨入入口。从此不再回头,也无法回头。被显示束缚的人类又寻寻觅觅着令人嚮往的领域。苦涩的PARADOX。

  小说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人类在生存境界之间的选择。一部分选择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任意随波逐流,无力逃脱。一部分人走进入口,在梦境办的世界中沉醉。还有一部分人,比如中田与佐伯,有意或无意的走进了那个世界,又眷恋现实。于是他们在现实中非同寻常,却在光照下投下了残缺的影子。

  小说中,佐伯痛苦得存活着,在踏入入口后的不久,她就已经静静的等待死亡。又或者,在踏入入口的那一刻,便已预示了她的死亡。在阅读前半部分小说时,我觉得,卡夫卡进入森林,便博得了成功:在那个世界,看来他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然后,当佐伯的生命在现实中完结,茍延残喘的在那个世界里命令卡夫卡回归现实。佐伯终究划开了自己的动脉,殷红的鲜血结束了她残余的半条生命,意味着她的终结,以及,她的痛苦的终结。

  我总觉得,单纯的活在现实中,被命运操纵,抑或活在虚幻中,让自己操纵命运都是不可取的。穿梭于两者之间,人或许能够获得轻鬆潇洒些。我在思索,村上是否想要借此表达:人,必须依赖与现实。即使跨过了入口,进入那片森林,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乘入口关闭之前返回,勇敢的面对残酷,承担痛苦。人定胜天?未必,人终究是被操纵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永远无法企及,不能战胜。

  小说的结局,一如既往的平实。和众多小说如出一辙,主人公辛劳地经歷了风风雨雨,并从中成长。但不同于看ODYSSEY或是DRACULA,没有武力的战役,自己与自己的斗争更为艰辛。我想到的是秒速的结局,淡淡的,清澈的,透明的感动,随着耳边的钢琴曲慢慢散开,弥漫。

  校园、社会,混居在太多虚无缥缈的规则中,感觉枯燥,庸碌,虚无,被操控。躲进自己的角落,停泊在属于自己的港湾,顿时感到安定和幸福。我不想离开,不想走出。但现实终究是现实,稍稍休憩后,如果不冲回外界,出口终将关闭。然后,你就想静静的在站臺上,等着着一辆列车驶来,记载你的幻灭。

  村上的文学,如同几米的《又寂寞又美好》。我塬以为,绘本的优势在于,无声的画面超越了文字。而我讶于村上的文字:简单的黑与白,却奇迹办地,以文字超脱了文字本身,编织了不可思议的世界。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作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500字作文

  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读完。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天气晴好,坐上开往北悉尼的班车,捧着IPAD读了一路。因为一直有晕车的习惯,所以总是停顿下来看看窗外。悉尼的清晨,阳光灿烂的不像样子,金子一般的光芒均匀地洒在路人的身上,铺在路上,穿过睫毛射进瞳仁。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西装革履的人们,看起来很精神。我总是觉得西装很能衬托男人的气质,故而穿西装的男人最帅。今天想想,恐怕是那黑色,白色,灰色才能把人装点得如此严肃和挺拔。穿过伊丽莎白大街,右边的海德公园绿的发亮,莹莹地让人移不开眼。左侧透过层层建筑的缝隙,可以窥见佐治街上伫立的教堂。如此清晨,让愉悦把自己钉得死死地,全然没了昨天逃离万恶城市心情。“太明亮的天空了”,我想“仿佛可以力透纸背,书里主人公的痛苦,所经历的劫难,被如此明媚地烤炙着,还能剩下几丝痛苦沉郁呢。”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怀着如此心情,我颇有些遗憾的看过最后一行。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说道选择主人公为少年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既是可塑:未知的世界,未成熟的身心,两者碰撞,要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把蜕变,摇摆的灵魂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型,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村上选择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把关于俄狄浦斯的荒诞诅咒加诸在这个现代少年身上,让人担忧心悸。他背负着逃离诅咒的决心,要变成顽强的少年。“他沉浸在深深地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作者以为“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十五,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译者林少华在开头揭示了书中的隐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乌鸦,阿拉伯人眼里的“预兆之父”,右飞为吉,左飞为凶,因而为悖论的绝妙象征。此乃书名的第一层隐喻。第二层则是奥地利犹太血统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以及其作品的映射。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一如卡夫卡作品的悖谬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一如《海边的卡夫卡》情节所示。

  读罢只能深深喟叹。村田卡夫卡君最初的出走让我深感他的灵魂深处的焦躁不安,他锻炼身体,举止成熟,考虑周全,俨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样,与他父亲加诸在其身上的诅咒不无关系。佐伯的出现,催生了卡夫卡君心中爱的萌芽。她是他的母亲,她也是他的情人。这份爱,如荒野里漫生的野火,汹涌,放肆,无法遏制,不可遏制,在心的荒野燎原。兹兹火苗燃烧理智,覆灭理性,催生激情,点燃爱欲也温热身体。他无法从诅咒的鼻息下悄然遁走,也无法忤逆命运的安排,但这一切又充满了必然性。基因间的相似导致相互吸引,并产生爱情,看似荒诞,却似乎也理所应该。儿童时期的孩子们眷恋父母,村田卡夫卡君在四岁时面对的是母亲和姐姐离开的背影。没有父爱,依恋的情感被压抑,却没有消失,它隐藏在心里的那座图书馆,无甚编号,无从拾起。而后,全在见到十五岁的佐伯后,陡然升温。与佐伯的最后一面, 她让他回去,回到入口去,找到了爱,确认收到了爱的卡夫卡君,怀着对佐伯的爱恋,找回了自己,回到了现实。村上曾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少年通向坚强的孤独旅程。诚然不错。但我也坚信这个一个收获爱的故事,无论这爱来自子宫,或通向阴道。坚强,始于爱意。

  可这爱意为什么不来的早些呢?倘若佐伯爱上田村先生,便没有了诅咒,也没有了母姐的离开,更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君。但佐伯是爱着那海边少年的,那是她生命的意义。因为固执地爱着,却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故事的必然。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关于悖论的观点,爱能催生坚强,爱也能促成悲剧。佐伯固执地回忆了一生,却让中田付之一炬。最后,她希望卡夫卡君怀抱着这段感情的回忆离去。

  回忆,爱意,如浪花般拍打着美好与悲剧的沙滩,卡夫卡君走在那里,我走在那里,你也走在那里。

  海边的卡夫卡,村田卡夫卡?

  读到最后,我的头脑已不甚清晰,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可怜的思绪。

  只是突然想起庄周与蝶

  庄周梦蝶乎? 蝶梦庄周乎?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0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