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台北人读后感1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台北人读后感1500字

  白先勇,一个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的现代派作家,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辗转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之间,以他特殊的视角和特别敏感和执着,审视着最根本依赖的人性,审视着最热爱的传统文化。而在审视的过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复杂和沉重的,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过他的创作,在作品中对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对比,给读者留下一个强烈的反差,让读者自己从内心萌发一种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而达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这个“敏感的伤心人”写了一部《台北人》的短篇小说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坛已8年的台湾现代派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一炮而红。从此之后,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说,并合订为《台北人》一书。书名之所以定为“台北人”,是因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是1949年那一场巨大的历史变动后,毫无心理准备仓皇渡海,困居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家眷以及随潮东渡的人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产物,他们虽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却是文学界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有资格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台北人》很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wwW.330011.COM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物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一种痛,一种对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叹,一种对“已经不再,已经不能再从头”的哀悼。

  白先勇也说过:“美到极致便难免衰微”,所以他要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于这种情结,于是他完成了《台北人》的创作。即表现了一种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处那份可贵的情感的沦丧。而《台北人》集子里主要是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纯真女孩转变为风尘女子的堕落这两个角度来诠释。除此之外,文章里又表现了一种逐渐衰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种美是通过作者以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发,抓住《台北人》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刻意描写,感受作者心里那种见不得它衰微,极力试图挽留的心情。“爱之深则痛之切”,正因为作者对人性中闪耀光辉部分的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才能用如此炙热的情感,去表达一种近乎切肤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台北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在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中处于僵持对峙的时期,文化冲突却由于这些特殊的文化主体的心理失衡而被激发。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种情绪化了的文化心理体现:狭窄的生存空间、尴尬的国际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亲人,这些都成了他们的心理困境。而帮他们走出精神饥荒的,只有他们血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山水风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是民族的象征和根结。于是,那批流离在外的“台北人”有着更敏感更执着的文化意识,和比大陆的中国人更自觉更强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们更容易察觉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于是也更痛苦和焦虑。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唯一联系民族情结的文化传统衰亡,于是以白先勇为代表的海外华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渐衰亡的文化。白先勇选择了写小说,想在小说里提醒人们这种传统文化日趋衰微的现状而引起警戒。也想通过在小说中再现那些传统文化的氛围,再度勾起人们对那些美的热爱和执着。白先勇写下的《台北人》,也正体现了他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随意整理书柜,无意间瞥见了妈妈推荐的《台北人》。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多年,我却始终不曾翻动过。直到看了老师的书单,发现上有这本书,才打算一探其究竟。其实,以前有很多机缘让我去翻动她,但我都刻意和她擦肩而过,因为它的书名。我一直认为《台北人》是写给台北人的小说,书中描述的是他们的歷史、他们的故事,与我何关?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人们的故事,只不过作者把地点放在台北。

  台北人一书的故事发生于一个复杂的歷史时空当中。当时正值国共内战,由于大陆沦陷,许多人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这小岛。他们可能来自桂林(花桥荣记中的老闆娘),可能来自上海(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可能来自南京(一把青中的师娘)也可能来自其他不同的角落;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煺休佝偻的女僕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钱夫人(游园惊梦)到下层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社交名媛尹雪艷(永远的尹雪艷);有煺伍军人赖鸣(岁除);有帮佣工人王雄(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有知识份子余教授(冬夜)……他们都有过一段难忘的过去,或繁华、或引以为傲,但这一切的美好都在内战的蹂躏下化作灰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他们背负着这些「重负」被迫来到台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失落、惆怅。在现实生活上,他们受过去影响,有的甚至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他们不断在回忆过去,期望能寻回一点美好,但今昔的强烈对比反而是一大讽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蓄意放在本书之前的<乌衣巷>无异是最好的注解。

  虽然作者没有在小说中揭露什么一鸣惊人的社会现象,反而是以一种不紧不慢的描写方式细细刻画每一个人物、描写种种人生百态。他娓娓道来这一切,从容不迫,但在读完每一篇章后每每使我神伤。我爲(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裡王雄之死感到难过,他是那么忠厚老实、勤勉努力,然而,却因为他长的丑而被嫌弃;我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裡的金兆丽感到惋惜,做了一辈子出风头的舞女,倒头来到底什么也不剩,就连最真切的「情」也牺牲了;我爲(梁父吟)中的朴公感到感慨,虽然白先勇描写他「身材硕大,走动起来,胸前银髥,临风飘然……脸上的神色却是十分的庄凝。」,使我们看到朴公凛然的威严,但事实上他是脱离现实的。

  即便已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很难把那时的台北、那时的生活与现在的台北做连结。塬来无论再怎么繁华的城市,也会有一段昏暗的过去,《台北人》中的台北就是,它让我觉得沧凉、颓靡,就像一个已经穷途末路的舞女,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凄艳之美。

  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所描写的是国共内战时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故事。这已超乎地域的限制,他所描述的既非台北,亦非中国大陆的故事,而是在这个时空下,这些征战时代的人们的故事。作者异乎常人的成就,也就在于他所传承的不仅仅是这十几则故事,更是整个时代吧!他们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走入歷史也走出歷史……


《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3000字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说:我们的身上有一部分东西始终生活在时间之外,也许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刻——大部分是没有年龄的时刻——才意识到自己的年龄。我在米兰•昆德拉机智的话语中获得了解读《台北人》的一个切入点。

  我们的身上生活在时间之外的部分——那就是记忆吧——只有逝去的东西才得以定格、嵌刻以及不朽。我们身上的器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面容会被时间摧毁,年轻时候的理想和激情会被时间磨损。时间即是一桩灾难,它带来人世的无常变迁又或者一成不变,它在我们身上刻下世故和沧桑,它使我们变老、迟钝、麻木不仁。那么我们逝去的那些时光、遗失的那些美好、念念不忘的旧日情怀都消失不见了么?诚然,旧时光总是作为我们身体里被喻为灵魂的那部分而存在于虚设的时空里。就好像我们孩童时候的习惯由我们的肢体来记忆一般——一个垂暮的老人舔舐指头上的奶油这一动作绝不是突发奇想,它是六岁或者更小的时候就形成的癖好,是童年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这一动作一旦形成便作为个体的一部分,每当吃奶油蛋糕的时候它就会“露出马脚”。

  《台北人》一共十四个短篇里描写的那些人物多是一些有故事的人。《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写的是一个从上海百乐门沦落到台北夜巴黎的头牌舞女金兆丽,《游园惊梦》写的是从优伶蓝田玉成为填房夫人的将军遗孀钱夫人,其余如《秋思》里的华夫人、《国葬》中的秦副官等都是有着风光过往的失意者。他们的美好时光、青春年华都是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或者桂林——这是对这段历史有着切身经历的“台北人”身上共同的记忆——最终成为他们身上生活在时间之外的那部分。而国民党失势之后这些人来到孤绝的台湾岛则成为外乡人——良辰美景都成为昨日星辰,他们是一段末世的最后经历者也是新世界的最后局外人。十四个短篇里描写的人物都给人留人深刻的印象——舞女金兆丽的泼辣大胆,优伶钱夫人的自卑压抑,名门贵妇华夫人的虚荣无聊,这些女性形象之饱满绝不逊色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或者曹禺笔下的蘩漪。短篇小说能取得这样成就并不多见,乔伊斯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的《都柏林人》每篇都堪称经典。而白先勇不亚于乔伊斯的地方在于他用自己的创作技巧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年代、一段历史、一群生活在同样底色背景下却形象各异的人。

  短篇小说的篇幅特点决定了作者只能截取人物的一个生活横断面来切入所写对象的世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只写了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游园惊梦》只写了一场宴会的始末,《秋思》甚至只是主人公赴宴前的一小段插曲。中国白话小说的白描叙事传统之熏染诚然使他得以在短小的篇幅中轻松勾勒出人物的生动形象——金大班一出场就以光艳照人之姿先声夺人之势使读者眼前一亮,华夫人的出场也是在金雕细刻的人物对话和神情姿态中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这一点上白先勇跟张爱玲颇为相似,他们受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深刻,读他们的作品常使我想到《红楼梦》——金大班的出场跟王熙凤的出场简直如出一辙。

  白先勇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在精雕细刻的白描中又采用了现代派的一些技巧。他在刻画人物日常举止行为的同时,又悄悄准备着让人物从常态中“逸出”——人物在常态中的那一面代表着世俗、理性,而人物逸出常态后则是非世俗、感性的。感性和非世俗就是美学意义上区别于日常生活的陌生化了——这就是艺术形象的动人之处,白先勇显然对于文艺有着自觉的美学追求。他通往此道的方式是把人物“牵引”回到旧时光里。白先勇把握住开启旧时光的恰当时机——把人物不易流露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把人物身体上生活在时间之外的旧时光唤醒。

  “台北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开启“旧时光”的钥匙,这钥匙是金大班舞女职业生涯里最后一次出场时那个年轻腼腆男子的一句:“我不会跳舞”;这钥匙是华夫人走下庭院时嗅到冷风带来的白菊花的腐烂味道;这钥匙是钱夫人在宴席上听到的那段《游园惊梦》的唱词……白先勇掌控着所有的钥匙,不经意打开其中一扇便是一个人的前世今生。旧时光仿佛是一个幽灵,它在恰逢其时的当口跑出来附身在人物身上,使人物失去日常的理性露出感性的灵魂。

  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作者花费大量的篇幅把一个叱咤风尘的泼辣舞女金大班呈给读者。即将告别舞女生涯的金兆丽是一个在风月场上嬉笑怒骂周旋有余的俗女子——她的穿着俗不可耐——“耳坠、项链、手串、发针,金碧辉煌的挂满一身”;她有一张粗俗的刀子嘴——“娘个冬采”、“赤佬”、“他娘的”这些占她日常词汇的大部分;四十岁的金兆丽长出了赘肉、鱼尾纹,千方百计的在保持容颜上下功夫;对于四十岁的金兆丽,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她以其说是嫁给陈发荣不如说是嫁给了陈发荣的别墅、首饰、绸缎庄。金兆丽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世俗读起来颇给人忍禁不禁的喜感。就是一个这样的金兆丽,她脱下了手上的戒指给了“货腰娘”朱凤从良的机会,她拥抱那个年轻的腼腆男子生出了千种柔情。在这两个不同寻常的瞬间里,前者是因为朱凤的遭遇使她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后者是因为那个不会跳舞的腼腆男子像极了她的初恋情人。她被“旧时光”的幽灵附身之后仿佛回到了二十岁与初恋情人初次碰面的那个夜晚,二十岁在她的身体里复活了,她对这个年轻男子迥别于其他人的态度令读者瞠目结舌——这般世故和泼辣外表下的金兆丽也会有小女人一般的柔情,她也是懂得温柔的——金兆丽的俗恶之处也使人生出怜悯之情,如此可爱的世俗风尘女子,轰轰烈烈的爱过,堕过胎,投过河,活下来了也就认命了,又在那风月场中“奋斗”了二十年,四十岁的半老徐娘全没了年轻时候的心气,慌慌张张的捡个“老金龟”赶紧把自己嫁出去——一个有血有肉的金兆丽跃然纸上。

  白先勇在这样的笔锋突转中却全无突兀机械之感。他在叙事中埋下伏笔,设好机关卡道,绝不是心血来潮的信笔之作。这不得不使人对白先勇节制冷静的笔法叹服,叙述者对叙事的全局运筹帷幄,绝无虚笔,绝不使行文泛滥。

  白先勇神来一笔道“金兆丽不由得怔住了,她站在朱凤面前,默默的端详着她。”,金兆丽看到了——爱情,这使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她也曾像朱凤一样爱过一个男子,为他怀过孕、寻过短见,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记忆分量无疑是重的,它使得金兆丽变得“可爱”起来,使唯钱是图的金兆丽脱下了手上的戒指,她对朱凤发善心的这一刻是感性的,诗意的,这也反证了那段爱情的刻骨铭心。而作者却只是不着痕迹的写金大班把右手无名指上一只一克拉半大的火油大钻戒卸了下来,掷到朱凤怀里,随后又以金大班一贯雷厉风行的姿态扭头摔门走了。语言举止仍旧是活脱脱的金兆丽。在文章的最后,金兆丽凝望了眼前的年轻男子片刻,温柔的笑起来,说道:“不要紧,这是三步,最容易,你跟着我,我来替你数拍子。”说完她便把那个年轻的男人搂进了怀里,面颊贴近了他的耳朵,轻轻的,柔柔的数着:一二三——一二三——她对这个说自己不会跳舞的腼腆男子生出了柔情,这与她对小蔡之流的态度对照明显。只因为他那一句——我不会跳舞,就足够把金兆丽“打回原型”,往事浮上心头把金兆丽彻底推向理智边缘。这里的金兆丽已经完全脱离常态了,露出了最本真的自己,那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自己。

  对朱凤的态度转变显然是为结尾处埋下的伏笔,有递进一层的意思。作者的叙事之严谨也就可见一斑了。作者在《游园惊梦》中的处理又不尽相同,自卑的钱夫人在那一曲《游园》的惊魂中并没有在行为上较平常有出入,作者却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把钱夫人的思绪贯穿行文,钱夫人的“逸出”常态是内化的,这更符合她压抑的性格。在《秋思》里华夫人的“逸出”常态则是一个连贯的篇幅,却是以人物的口吻作的内心独白,这也正符合出身高贵的华夫人的身份,她没有见不得人的肉体欲望用不着像钱夫人那样处处压抑。

  我们不难在《台北人》的叙事中看到各色人物对现状的不满和苟且以及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今昔之比在《台北人》的十四个短篇中俯拾即是。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里的今昔之比是作者对国民党统治时期颓靡奢侈生活的怀念,意指作者的文章落后腐朽。这是对一个文艺创作者莫大的侮辱。我觉得白先勇的创作比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或者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更具有一个文艺创作者的操守。白先勇忠于文艺本身,是非功利的创作。同时期大陆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被政治所规训,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丧失了文艺的本真,这才是文艺的病态。白先勇的集大成之作《台北人》则很好的展现了文艺的审美追求,白先勇用自己的叙事技巧来关照俗世日常中的个体,赋予了普通个体震慑人心的动人魅力,是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葩。

  《台北人》告诉我们——我们身体上生活在时间之外的旧时光总是在我们寂寥落寞的不如意里,在隔阂着时空的千回百转之后,在面容损毁热情耗尽之后,披着它华美的袍子袭来,人世的沧桑,时间对生命馈赠的厚重都在瞬间里如油彩般浓重晕染开来。我们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读到四十岁舞女金兆丽的爱情,这爱情不是才子佳人金风玉露相逢的盛会,而是故事结束二十年之后,只因为那一句“我不会跳舞”便惹来了热泪盈眶。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0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