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顾城作品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顾城作品读后感3000字

  他有“童话诗人”的称号,他是文坛中少见的清秀男子,他以惊人的才华让别人的目光停驻,他的死更是激起了文坛的讨论与争议。他就是他笔下那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顾城用孩子的心灵看世界,写孩子般纯稚风格的诗。《一代人》用短短的两行十八个字,化简约为复杂,写出了一代人的心声;《远和近》似乎是一个孩子的喃喃自语,却把大人世界的复杂关系与微妙的距离一针见血;最喜欢他那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反复说自己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他想要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那只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的树熊就是顾城的某种自画像吧,“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就是这么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这个沉醉在自己梦幻般单纯世界的任性的孩子也让爱他的读者一起做了个童话般的梦。梦里有星星,云朵,雨水,和紫云英。

  可是这个任性的孩子,告别了“堂吉诃德”的迷离梦幻。自始至终,他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孩子,正如他所言,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所以他选择了任性的诗歌,任性的生活,和任性的死亡。他用死亡,把一个童话终结。

  我爱的那个任性的孩子,顾城,弃城。

  2.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邂逅心灵深处的对话,缘起于鹭江出版社的《顾城诗集》。Www.330011.Com­

  ­

  对顾城的印象,最初来自于舒婷。“你相信了自己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诗如童话,是否就成了单纯面向孩子的天真的表达和想象呢?­

  有时确实是这样,你看,“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星月的来由·烟囱》)难道不是启发孩童想象的绝好教材?“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块的冷遇//它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小花的信念》)既有绝妙的想象、精彩的譬喻,也有坚定的力量和来源于简单思考的信心,已经成了一篇绝好的微型童话了。­

  可是,顾城最广大的读者,并不来自适合阅读童话的幼小孩童,更多的是成长中的年轻人。顾城的诗和人生,无疑也不是童话般那么纯净无瑕。如果说童话是清澈的小溪,顾城的诗,则是小溪迸发而成的激流。它动荡,它不安,有怀疑,有变幻,且寻找,且撞击;所幸,从未染为浑浊的泥水,而是始终保持着那一种清澈,可见底。­

  ­

  “我的诗/只是风/一阵清澈的风/它从归雁的翅羽下/升起/悄悄掠过患者/梦的帐顶/掠过高烧者的焰心/使之变幻/使之澄清/在西郊的绿野上/不断沉降/像春雪一样洁净/消溶”(《我的诗》)­

  ­

  顾城是一个保有童真最多的当代诗人,同样也是一个梦被破灭得最彻底的诗人。他的父亲顾工、姐姐顾乡,都是文坛诗坛的长青树。在家庭的影响下,他六岁即创作出第一首诗(由姐姐执笔),十二岁写下处女作《星月的来由·烟囱》,早期的作品中,充溢着的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和私语”,梦幻、想象、憧憬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他赞美着世界:­

  “把牧童/草原样浓绿的短曲/把猎人/森林样丰富的幻想/把农民/麦穗样金黄的欢乐/把渔人/水波样透明的希望/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把七大洲的/早晨、傍晚/日出、月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我赞美世界》)­

  多么壮丽的憧憬!闪耀着他小心灵里不屈的志向。词句中让人想见,他心中只有着那样美妙无比的世界。­

  他幻想着生命:­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我被风推着/向东向西/太阳消失在暮色里//黑夜来了/我驶进银河的港湾/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我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生命幻想曲》)­

  不由得赞叹,只有这样充满童话气质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瑰奇的旅程。­

  ­

  可是,他天性内向,更愿意独自面对泥土胜过和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动荡的世界,不安的躁动,深深刺着他的内心。十二岁那年(1968年)家中被抄,十三岁就随着父亲下放,就是回北京以后,还只得四处去工作,喂猪、掏阴沟、刨树根、给家具上漆、在高温炉边拌糖浆……什么样的活儿都干,如上紧发条的时钟,如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可越忙碌,他越怀疑,怀疑着自己工作的目的,怀疑着忙碌的意义,他觉得自己如同“刚进城的小树”一样,遭受着唾弃还不允许怀疑和申辩,他像“等待新的度量——平方米”的土块,不安而盼望,想象“周围是海,自己是旗”的世界,他仍然执拗地用黑夜赐予的黑色眼睛,去寻找光明,愿意“在冻土里梦想春天”,这时他疯一样地写诗,利用夜晚的时间不知疲累地创作,大都发表在七十年代末的各种报刊上,得到了众多的读者。比较容易引起共鸣的,大都如下这般短小而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

  “阳光/在天上一闪/又被乌云埋掩//暴雨冲洗着/我灵魂的底片”(《摄》)­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

  那一种迷茫和忧伤让人心疼,容易想起清澈而沉郁的海:­

  “爱我吧,海//我的影子/被扭曲/我被大陆所围困/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只有目光/在自由延伸/在天空/找到你的呼吸/风,一片淡蓝”(《爱我吧,海》)­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我从北方的草滩上/走出,沿着一条/发白的路,走进/布满齿轮的城市/走进狭小的街巷/板棚。每颗低低的心//在一片淡漠的烟中/继续讲绿色的故事“(《简历》)­

  用孩子的眼光和成长的思想去揣度周围的善意,把自己定位在“始终没有长大的孩子”、“黄昏的儿子”、“不想长大的孩子”,反映了这一时期他心中的迷惘和坚持。是的,他依然坚持,在坚持中坚信,“为了坚信,我怒目圆睁”。­

  ­

  而在1979年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到1983年,顾城的诗作引起巨大反响的时候,并被冠以“朦胧诗派”之名,他的作品和本人都得到社会承认,使心中的兴奋得以激发,特别是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谢烨,世界在他眼中一下全部变得美好起来,引发了诗风上的明显变化,他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明朗,开阔,仍然流动着纯净的灵气。­

  “我始终相信/人类不会这样灭亡/雨在谷物和新鲜的平原上飘撒/他们在密集地走动/紫云英在软软的墓地上生长/他们走动的姿态在渐渐改变/天空开始晴朗//淡蓝色的天光,青春/闪在一个又一个少女脸上”(《在尘土之上》)­

  1987年开始的四处游历和讲学、访问,实现了顾城少时向孔子学习周游列国的梦想,这些经历也溶入他的笔下:­

  “铜色的云/透过空气中细碎的擦痕/你沉重地注视着/一切,沉默地爱着一切/——金红色的岸,倾斜的帆/广大平原上缓缓滚动的泥土/那些村落:草的、羊毛的/黄土的、粉墙乌瓦的/那些淳朴的青年和老人/那些温热的妇女孩子/那些不断生长/又不断收割的生命”(《铜色的云》)­

  如此细腻的描写,如此生动的想象,如此明净的气息,在其他当代诗人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出的。­

  ­

  可在这般美丽纯净的语句里,还是透露着他生命中无法挥去的那种迷惘和思虑:­

  “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熔点》)­

  他想要逃避,在某些不可能如愿的时刻,想要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孤寂的住所”,甚至设想各种被-迫-害的可能性:­

  “我把刀给你们/你们这些杀害我的人/像花藏好它的刺/因为我爱过/芳香的时间/矮人矮子一队队转弯的队伍/侏儒的心”(《侏儒的心》)­

  他的想象太奇丽了,奇丽到他只愿在自己的想象里生活,而这使得他幻想中的生活遭到极大困扰。最终,他被自己的幻想所困,无法走出了。­

  其实,他始终也没想过,也没实现过这种走出。­

  1993年10月8日,年仅三十七岁的顾城,和妻子在新西兰激流岛双双辞世。他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纾­

  ­

  “于是,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着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

  同为朦胧诗派重要代表诗人的舒婷,给顾城写下了这样的评价。确然,顾城的诗所给我们的,就是让我们相信了,有一个美妙无比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世界早已被证实是不存在的——这也正是顾城不得不逃避的理由,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有权利憧憬,并不断地去追寻梦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世界对话,和他人、和自己的心灵深处对话。­

  因而,总会有一个这样的下午,打开书页便有美丽的诗从童话中倾泻流出,漂着李煜歌咏过的愁,携着黛玉扫落过的花,清澈地,荡涤着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穿越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顾城诗全集》读后感言

  穿越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顾城诗全集》读后感言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顾城离开人间世的前一年,他在《鬼进城》一诗中,写下了这样惊悚而艳绝的句子。

  死亡似乎是终于解决了一切的难题。死亡终于使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固定了下来。死亡的整容术精心修饰了死者体面的尊严和悲伤。死亡和已经丧失存在价值的敌意言和。死亡带来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轻易的谅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传说中的一切云遮雾绕的悔涩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虚华表面的不实之词的形容和浅薄的推崇。死亡呈现出诗人玻璃般透明清丽而无用的特质,使我们心存敬畏,警慎犹豫,而更加难以言说。

  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我们奉献的这厚重而沉郁的两大卷《顾城诗全集》,使我终于能更全面而准确地去理解一个天才诗人在尘世中挣扎和受难的真实生命,思考他缠绕纠结的诗学理想所触发的矛盾冲突和悲剧。《顾城诗全集》中绝大部分的诗篇,我都是现在第一次读到,我不能不感受到心情复杂的叹息和扼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诗人们狂欢的节日,天才的闪光层出不穷,新的思潮狂飚突进,喜剧和闹剧至今还延续在纷然出演,舞台的帷幕迟迟不肯落下,诗人们表演的冲动即使在遭遇物质现实世界的无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顾城的诗读后感 www.duhougan.com)汪洋,没有人愿意谦卑地退后。但是诗人们中最纯洁的一位,却过早地燃烧尽他的激情,将自己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烬,低到尘埃落定。

  一切的毁誉其实都已是多余。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是这样在诗篇中将生命孤注一掷。人民渴望英雄,诗人渴望神性。神也许是太孤独了,他需要寻找人间最精致华美的牺牲和祭品。是命运也是自我的选择,顾城就是这样献祭出他的诗篇和短暂而凝缩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阅这两大卷《顾城诗全集》。我看到语言的飞翔、冲锋和交战,透明和纯净的品质,还有无数纷繁难解的隐喻、暗示,可怕的谶言,我再次确认了二十多年前读到顾城诗歌的那种感受,超凡脱俗而又让人不忍和抗拒。

  将顾城贴上童话诗人这样俗气的标签,无疑是浅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话只是一种对梦境简单和庸常化的表达,它具有一种过分的明确性,有的只是一种世俗梦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现。在多年来我读到诸多对顾城诗歌的评述中,我发现评论家们都容易去强调顾城诗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觉,强调他对梦幻的诉求和秘密的愿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最能让我们敬佩和动心的是,他敢于承担的那种在诗歌语言上执着于简单的风险。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举办的《顾城诗全集》首发会上,应邀的几位成都诗人分别做了发言,然后各自朗诵了一篇顾城的诗作。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巧合,我随手翻开《顾城诗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页,那里赫然在目的是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烈讨论过的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朗诵了这首诗,我说:“这是为了纪念顾城,也是为了纪念我们八十年代的诗歌。”在我之后是朗诵的是诗人柏桦。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让柏桦讶异不已,他当时就承认,他本来也是想选择这首诗来朗诵的。

  如果说《弧线》在语言的张力中还体现了“朦胧诗”特有的对象征和意象的着迷,那么我的朋友,诗人吉木狼格选择背诵的《远和近》这首诗,就特别能指明我们对顾城诗歌语言所推崇的诗学理想和趣味。“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品质的纯粹和可贵,不在于一般的评论家所谓的“新颖深刻的表现力”,“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更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对‘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等坐实之词,而在于对语言本身纯粹的美感的发现。这种异质的刀法和技艺,与传统师承的学习无关,它来自与诗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练和惊喜发现。这同样也使顾城在他的那一代“朦胧诗”人中显得另类和卓尔不群。

  然而,顾城终于还是不能摆脱他的悲剧。与其说顾城的诗歌是逃避在极端的梦幻之中,不如说他是逃避在语言的朴素和本真之中。也许顾城已经秘密地认识到,这个让他困惑不安难以融入其中的尘世,其实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和把握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那么,回归到语言的简单和纯粹之中,也就成为顾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平庸的一种非常手段。

  在那个时代的“朦胧诗”人当中,顾城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异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此的呈现出一种异质,太过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那些朦胧诗人,这甚至会让他自己都感到困惑,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孤独和难题所在。他是生不逢时,他被误解和误读,错误地置身于并不属于他的文学潮流之中。他似是而非地游离于“朦胧诗”潮的边缘地带,内心却有一种巨大的鸿沟,将他置身事外,也将他置身于独创的荣耀之中。当他的那些貌合神离的“朦胧诗”人同志,在诗歌的语言上无可复加地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因命运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独自尝试着进行减法的运算。他的语言因为难以承受之轻而获得一种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却因为独创的重力而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奇怪的宿命,也许现在很难加以细细分辨。但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顾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为离群索居与现实的隔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在诗学理想上的分裂和错乱,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觉察到了一种独享的荣光,但他却最终无法解放自己,挣脱那个时代已经溶入他骨髓中的观念的束缚。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知道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后的事/每一刻都有无限的时间/书架和孩子”这是顾城在辞世两个月前写下的诗:《睡眠是条大河》。死亡让尘世的有限变成无限。死亡让错乱和疯狂变得简单、清沏而透明。死亡使梦想的矛盾和纠结穿越了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死亡使诗人回归到永恒,使他摆脱了幻觉和迷醉。死亡呈现出一种神性般的寓言,让我们这些依然在语言的迷宫中挣扎和寻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脚步,犹豫地四下张望,寻求暂时的喘息,然后继续怀疑。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3/10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