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道德经读后感

  来源: 读后感范文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wWw.330011.CoM”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 1」 「 2」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1》《2》
爱的道德

八年(3)班   何秀英

我们经常看到富人为穷人捐献赞助的情景。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施舍的成分尤为强烈。穷困地区的小学生或残疾人在当场接受捐助时,总是一副难受的表情,像是被欺辱一样。

我读了《一条毛毯》,它讲述了:我看到富人给穷人捐助时,心灵受到创伤的穷人那一种不情愿的样子时。‘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乡下也是很穷,一家三个孩子却只有两床被子,冬天半夜总被冻醒。有一天,我们去了大姨家,临走时大姨拿出一条毛毯,说是被虫子蛀了不要,就给了我们。而我们就要毛毯当被子盖,这比被子还暖和,而第三天傍晚,邻居家的大嫂说儿子病了,浑身发冷,妈妈就以同样的方式说毛毯被虫子蛀了送给了大嫂的事。

文中的母亲,大姨都是为了不想让穷人在接受毛毯时心灵不受创伤。穷人求一次人,心里是有很多障碍的,容易受到伤害,有时连起码的尊严都会被破坏。

有些大学贫困生都拒绝在食堂的贫困生窗口买饭,尽管饭菜很便宜,他们却说受不了旁人同情或轻视的目光,贫困生窗口总是冷冷清清。

我觉得有一些领导为了向人宣传自己的“爱心”而用穷人来做宣传大特写,这让自己有荣誉却让穷人受伤。只有穷人帮助穷人时,似乎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有分寸,才能让被捐助者不受伤害。文中的妈妈、大姨的做法除了一种善良,还有道德在里面。在对别人有过小小的帮助的,我希望他们都尽量做到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自在,更不会让对方接受帮助时,去感受那分不必要的屈辱。

向穷人捐助的好人们,要谨记穷人们的尊严,爱要有道德,有价值!

点评:本文观点独特,很有新意!确实,当我们帮助他人时,一定要记住;要懂得尊重,保护他的尊严。


永恒的道德——诚信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
书,也增加了许多收获。
    我在书中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还明白了诚信是
人类永恒的道德,它乃五常之本。在中国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诚信一直受人们的爱戴,随波逐流至今 。波涛汹涌
的历史长河淘汰了多少个朝代淹没了多少历史能人的丰功伟
绩,新陈代谢,却始终无法把诚信“挤”出历史的舞台。相
反,诚信永远在历史长河的浪尖,紧紧地把握社会的运转和前
进的命运。
……  ……
    可是,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视金钱如珠宝,视诚信如粪
土。那一张张伪造的百元大钞,一次又一次地流入市场;那一
瓶瓶标有“高钙牛奶”的奶粉,里面却没有奶粉的配料;那自
称是“正宗内蒙古涮羊肉”的东西,却是用老鼠肉等碎肉制
成……这些事儿,数不胜数。可这些人这样做,分明是不讲信
用。钱!为了这个字,人们可以背信弃义,置别人的健康,甚
至安危于不顾,如此胆大妄为地损人利己,不负责任!难道,
在金钱面前,诚信就如此的一文不值?
    呵,他们在做这些有失道德的事时也不想一想,想想苏
武,他的诚实,他的守信,正是这些,使他在异国经过了十几
年的苦难和煎熬,长久地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仰:想想林兰英,
她为自己许下的诺言,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刻苦与勤奋,终
于学业有成,成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弄
虚作假的人,为什么不能和他们比比,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难
道就无愧于心吗?
    一位哲人曾经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使人内心深
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
高的道德准则——诚信。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与
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合作
的桥梁,是社会运转的基石。诚信对我们的行为就好像划船必
用的桨,没有船桨怎能渡河涉川?没有船桨的船,则形成放任
自流。
    朋友,人类需要诚信,时代呼唤诚信。诚信,一种永恒的
道德,是一朵盛开了五千年的花朵我们要呼吁全社会诚实守信
才能使这朵诚信之花永不凋谢。朋友,21世纪的掌门人,行动
起来吧!
    热爱我们文明的祖国,
    热爱我们正大步前进的中华,
    我们要高举精神文明物贸文明的两面旗帜,让诚信之花永
不凋谢!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212/1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