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1

  来源: 读后感范文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全书分四部,共149万字。该书获得了1941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小说描写了顿河流域的农民,主要是哥萨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间直至苏联红色政权建立这一段的生活、战争与动荡情景,约四十年间的故事。

  小说是通过叙述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生活与遭遇来展开的。葛利高里生于农民家庭,原来在家务农,后参加沙俄军队,远赴西方,同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作战。由于偶然,他在战争中立了功,慢慢地上升为军官(少尉),担任了连长。由于十月革命爆发,在家乡的村庄里,他的旧军官身份、与红军打仗的历史和不诚实态度成了革命政权通缉和镇压的要犯,他闻讯逃跑后,又卷入了与红军的战争。最后,他的爱情破灭、家人大都死亡,只剩下他的一个儿子,“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能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巨大的、在冷冷的太阳下面闪闪发光的世界相联系着的东西。”

  小说一开始描写的是一个顿河农民家庭,“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坐落在村庄的尽头。牲口院子的小门正对着北方的顿河。在许多生满青苔的浅绿色石灰岩块中间,有一道陡斜的、八沙绳长的土坡,这就是堤岸;堤岸上面散布着一堆一堆的珍珠母一般的贝壳;灰色的、曲折的、被波浪用力拍打着的鹅卵石子边缘;再向前去,就是顿河的急流被风吹起蓝色的波纹,慢慢翻滚着。东面,在当作场院篱笆用的红柳树的外面,是‘将军大道’,一丛一丛的白色艾蒿,被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很强的褐色杂草,十字路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后面,是被流动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WWw.330011.COM南面,是白灰色的起伏的山腰。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此后,小说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村庄上延展,延展到西域战场,延展到哥萨克村庄、延展到附近的小镇,延展到莫斯科、彼得堡。其中,又不断地折回这个农民的院子,对准院子里的大人、小孩,老人、妇女。

  葛利高里是一个浪漫的人,他很年轻时,与邻居的已婚小妇人相好上了,他家人不满意他的所作所为,给他娶了个富家女,但他不愿意,在极度的反抗之下,便与邻家小妇人私奔了,去了一个当了地主的退休将军家抗长工,并在此期间生下了一个女儿,但不幸的是,在葛利高里当兵赴前线作战时,这个女儿病死了,他的这个情人又依附了东家的因伤回家养病的军官儿子。

  在葛利高里从战场上死里逃生,负伤回家时,他与其娶回家的妻子圆了房,此后生下一男一女。但他还是不忘旧情人,几番寻访与她缠绵。他为这个情人婀克西妮亚,与婀氏的丈夫、后来的情夫都打过架。由于他已有妻,那个地主的军官儿子也娶了妻,但他们都想还与她重温旧梦,婀氏单处不得,只得在她当兵回来的、在被俘期间发了财的丈夫的不断寻求和苦苦哀求下,又回了原来的家,婀氏之所以不愿跟她的丈夫一块过,是因为他的丈夫从前不断地打她,打得很厉害。

  小说对顿河流域农事、风俗叙述比较多,讲述顿河农地的春耕秋收,顿河的马和马车,顿河的雪和融雪,顿河的鱼和捕鱼,顿河人的婚丧嫁娶,顿河的春夏秋冬。小说使得顿河沿岸村庄的农民、富农、地主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小说大部分篇幅叙述战争,讲战争因由,展开战争场景,描写战场人物,对于战争中怎样隐蔽,怎样迂回,怎样进攻,怎样退却,怎样追杀,怎样逃亡,怎样使用枪支,怎样用马刀,怎样用炮,都有详尽的描写,使没经历过战事的人,也仿佛身临其境,使不熟悉战争的人,也能对战争有全面的了解。

  战争的场景一般是在团的单位上,也有数团协同作战的,在对奥地利、德国作战时,有总部的作战部署经过,有军的布阵,但篇幅较多的却放在单兵动作及班排连的运动上。

  这里,对军人来说有很多困惑,即跟着谁干,是跟旧政府,还是跟新政权,或是谁有权就跟谁?小说对这些也进行了创作,进行了文学性的展开,描写得深入细致。使人跟着困惑,跟着思考,跟着悲伤,跟着憎恨,跟着同情,跟着快乐。

  “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看,不算是正面人物,但他属于比较下层的人物,是旧军队的下级军官,是凭借对外战争在军中执掌基层兵权的下层农民子弟。他当农民和军人时,有同情和接触革命者的一面,他的遭遇,也是下层人们的境遇的反映,他经历的事情比一般农民和普通士兵又要多一些,所以作家从这个人物切入俄国那一时期的历史和全面国情,应该说,能触及的人物、场景、史实还是比较广阔的。事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小说的深度与广度都堪称一绝,是不可多得的、引人入胜的、值得一看的文学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000字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很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作文1

  “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在冷战的高潮,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位苏联作家协会的书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认同。

  这是真正的史诗,真实地描写了每个生命的悲剧、痛苦和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有别与社会主义或所谓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气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春种秋收的眷恋,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正教虔诚的信仰。我非常喜欢文字里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残酷生活里的死亡:黑夜里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泪,冬日的月亮,像战争和火灾的血红光亮一样,烟雾朦胧地在村庄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顿河边的树林、草地、湖泊和光秃秃的田野,都庄严地和静静地被粉红色霞光的火堆阳照得通红;像母亲的膨胀的乳房一样的满潮的小河里流淌着清凉的,像孩子的眼泪一样纯净的泉水;像缎子一样光滑的,绿油油的冬小麦,全身凝结着眼泪一样的露珠,像怕冷一样紧紧贴在松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鲜血;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枯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沙哑地嗒嗒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

  在这些美丽的背后是什么呢:在一个明媚的春天,红军李哈乔夫被俘并押送上路,“树枝上那褐色的芽儿已经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繁荣,预示着太阳转回后生命又要开始。”“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淡淡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 葛利高里内心的伤痛和珍爱;那宁静的庄严的顿河,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

  对人类的痛惜心情!我不知道俄文和中文在“痛惜”这个词上的细微区别,我只按照金人先生选中的词去解读。这种发自肺腑,来自人性深处的悲悯之情,在我们自己的文学或文字中有吗?另一方面,我们的意识深处是否也潜藏着这样的心情?当我们看到天灾人祸、暴富与贫穷时,当我们读到矿难和瞬间被埋于地层深处的矿工,当我们想起地震中的孩子,当我们看到在街头要饭的老人、残疾的儿童,我们的反应的是什么?是厌恶,是可怜,是统计数字,还是经济损失,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

  我想每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心里都存在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也许是没有浮现出来;那么,慢慢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主张,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

  “快来吧,我亲爱的;我们劳动又歌唱,永远在一起!”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10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