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3000字
您现在的位置: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范文 >> 正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作文1

  来源: 读后感范文 

  “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在冷战的高潮,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位苏联作家协会的书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认同。

  这是真正的史诗,真实地描写了每个生命的悲剧、痛苦和创伤,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有别与社会主义或所谓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气息,你可以感受到哥萨克的生活,哥萨克浪漫不羁的性格,他们对春种秋收的眷恋,他们对生与死的豁达无畏,他们对正教虔诚的信仰。我非常喜欢文字里对顿河大自然风貌的描写,这些文字让人安静,让人暂时忘却了残酷生活里的死亡:黑夜里星星流着悲哀的眼泪,冬日的月亮,像战争和火灾的血红光亮一样,烟雾朦胧地在村庄的上空照耀着;初春的早晨,顿河边的树林、草地、湖泊和光秃秃的田野,都庄严地和静静地被粉红色霞光的火堆阳照得通红;像母亲的膨胀的乳房一样的满潮的小河里流淌着清凉的,像孩子的眼泪一样纯净的泉水;像缎子一样光滑的,绿油油的冬小麦,全身凝结着眼泪一样的露珠,像怕冷一样紧紧贴在松脆的黑土地上,吸着黑土地的黑色鲜血;野麻丛里,连续不断地发出了鹌鹑斗的咕咕叫声,金花鼠吱吱叫着,野蜂嗡嗡叫,被风吹动的青草沙沙响,云雀在流动的蜃气当中歌唱,远处的干枯的山沟里,有一挺机枪顽强地、凶狠地和沙哑地嗒嗒嗒响着,表示着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

  在这些美丽的背后是什么呢:在一个明媚的春天,红军李哈乔夫被俘并押送上路,“树枝上那褐色的芽儿已经灌足了三月的甜汁;那种淡淡的、隐隐约约的香气预示着春天的繁荣,预示着太阳转回后生命又要开始。WwW.330011.cOm”“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无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强的冲击力。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冷静;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淡淡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 葛利高里内心的伤痛和珍爱;那宁静的庄严的顿河,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

  对人类的痛惜心情!我不知道俄文和中文在“痛惜”这个词上的细微区别,我只按照金人先生选中的词去解读。这种发自肺腑,来自人性深处的悲悯之情,在我们自己的文学或文字中有吗?另一方面,我们的意识深处是否也潜藏着这样的心情?当我们看到天灾人祸、暴富与贫穷时,当我们读到矿难和瞬间被埋于地层深处的矿工,当我们想起地震中的孩子,当我们看到在街头要饭的老人、残疾的儿童,我们的反应的是什么?是厌恶,是可怜,是统计数字,还是经济损失,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

  我想每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心里都存在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也许是没有浮现出来;那么,慢慢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政治主张,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

  “快来吧,我亲爱的;我们劳动又歌唱,永远在一起!”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范文1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全书分四部,共149万字。该书获得了1941年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小说描写了顿河流域的农民,主要是哥萨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间直至苏联红色政权建立这一段的生活、战争与动荡情景,约四十年间的故事。

  小说是通过叙述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生活与遭遇来展开的。葛利高里生于农民家庭,原来在家务农,后参加沙俄军队,远赴西方,同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作战。由于偶然,他在战争中立了功,慢慢地上升为军官(少尉),担任了连长。由于十月革命爆发,在家乡的村庄里,他的旧军官身份、与红军打仗的历史和不诚实态度成了革命政权通缉和镇压的要犯,他闻讯逃跑后,又卷入了与红军的战争。最后,他的爱情破灭、家人大都死亡,只剩下他的一个儿子,“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能和大地,和整个这个巨大的、在冷冷的太阳下面闪闪发光的世界相联系着的东西。”

  小说一开始描写的是一个顿河农民家庭,“麦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坐落在村庄的尽头。牲口院子的小门正对着北方的顿河。在许多生满青苔的浅绿色石灰岩块中间,有一道陡斜的、八沙绳长的土坡,这就是堤岸;堤岸上面散布着一堆一堆的珍珠母一般的贝壳;灰色的、曲折的、被波浪用力拍打着的鹅卵石子边缘;再向前去,就是顿河的急流被风吹起蓝色的波纹,慢慢翻滚着。东面,在当作场院篱笆用的红柳树的外面,是‘将军大道’,一丛一丛的白色艾蒿,被马蹄践踏过的、生命力很强的褐色杂草,十字路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的后面,是被流动的蜃气笼罩着的草原。南面,是白灰色的起伏的山腰。西面,是一条穿过广场、直通到河边草地去的街道。”此后,小说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村庄上延展,延展到西域战场,延展到哥萨克村庄、延展到附近的小镇,延展到莫斯科、彼得堡。其中,又不断地折回这个农民的院子,对准院子里的大人、小孩,老人、妇女。

  葛利高里是一个浪漫的人,他很年轻时,与邻居的已婚小妇人相好上了,他家人不满意他的所作所为,给他娶了个富家女,但他不愿意,在极度的反抗之下,便与邻家小妇人私奔了,去了一个当了地主的退休将军家抗长工,并在此期间生下了一个女儿,但不幸的是,在葛利高里当兵赴前线作战时,这个女儿病死了,他的这个情人又依附了东家的因伤回家养病的军官儿子。

  在葛利高里从战场上死里逃生,负伤回家时,他与其娶回家的妻子圆了房,此后生下一男一女。但他还是不忘旧情人,几番寻访与她缠绵。他为这个情人婀克西妮亚,与婀氏的丈夫、后来的情夫都打过架。由于他已有妻,那个地主的军官儿子也娶了妻,但他们都想还与她重温旧梦,婀氏单处不得,只得在她当兵回来的、在被俘期间发了财的丈夫的不断寻求和苦苦哀求下,又回了原来的家,婀氏之所以不愿跟她的丈夫一块过,是因为他的丈夫从前不断地打她,打得很厉害。

  小说对顿河流域农事、风俗叙述比较多,讲述顿河农地的春耕秋收,顿河的马和马车,顿河的雪和融雪,顿河的鱼和捕鱼,顿河人的婚丧嫁娶,顿河的春夏秋冬。小说使得顿河沿岸村庄的农民、富农、地主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小说大部分篇幅叙述战争,讲战争因由,展开战争场景,描写战场人物,对于战争中怎样隐蔽,怎样迂回,怎样进攻,怎样退却,怎样追杀,怎样逃亡,怎样使用枪支,怎样用马刀,怎样用炮,都有详尽的描写,使没经历过战事的人,也仿佛身临其境,使不熟悉战争的人,也能对战争有全面的了解。

  战争的场景一般是在团的单位上,也有数团协同作战的,在对奥地利、德国作战时,有总部的作战部署经过,有军的布阵,但篇幅较多的却放在单兵动作及班排连的运动上。

  这里,对军人来说有很多困惑,即跟着谁干,是跟旧政府,还是跟新政权,或是谁有权就跟谁?小说对这些也进行了创作,进行了文学性的展开,描写得深入细致。使人跟着困惑,跟着思考,跟着悲伤,跟着憎恨,跟着同情,跟着快乐。

  “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从无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看,不算是正面人物,但他属于比较下层的人物,是旧军队的下级军官,是凭借对外战争在军中执掌基层兵权的下层农民子弟。他当农民和军人时,有同情和接触革命者的一面,他的遭遇,也是下层人们的境遇的反映,他经历的事情比一般农民和普通士兵又要多一些,所以作家从这个人物切入俄国那一时期的历史和全面国情,应该说,能触及的人物、场景、史实还是比较广阔的。事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小说的深度与广度都堪称一绝,是不可多得的、引人入胜的、值得一看的文学作品。


静静的顿河读书笔记1

  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却不知躲,远远的地方,在河流那边,直到地平线上,一切都是灿烂辉煌.

  ----------题记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

  美有内在统一的本质,又以千姿百态的表象展现出来,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铁马也是美。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主观的审美情趣,审视一种风格的文字,宛如看风景,比如大漠黄沙,一个旅行者看到的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浩瀚、苍凉、雄浑等等,而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己所处的穷山恶水,这不是矛盾,只是观看者所用的角度不同。

  我姑且把自己当成一个顿河边上的旅行者。

  故事描述在紧靠顿河边上的鞑靼村,有几百户哥萨克人。麦列霍夫家大儿子彼得和媳妇旭妲丽亚已有一个孩子;爱女杜妮亚美丽善良;小儿子格里戈里爱上了邻居斯杰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亚,但经父母高压被迫跟米伦的女儿娜塔莉雅结婚。格里戈里发现妻子与地主家少爷勾搭成奸,打闹后两人言归于好。一战爆发,格里戈里等人应征入伍。他勇敢杀敌,被授予十字勋章。在一次战斗中他救了情敌斯杰潘,两人和好。经过一番思想启蒙,他重返战场,保持了哥萨克传统,疯狂地冒险并继续投身战斗行列之中。

  葛利高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痛恨战争但又不得不参加战争,他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飘来飘去,参加过红军杀过白军,又参加过白军杀过红军,在无序的历史过程当中,战争让麦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复无常的混乱中走向崩溃,最后不得不回到苏维埃政权之下,等待着政府的审判。在苏维埃政权从腐朽的俄国沙皇诞生的过程中,强大的帝国主义和新生的还显得弱小的布二什维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在封闭的顿河边成长起来的哥萨克民族幼稚地认为,他们不要苏维埃,也不要沙皇,他们幻想走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条道路,白军就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欺骗一些哥萨克走上了反苏维埃的道路。

  他既不是死硬的反革命分子,也不是坚定的革命派,而是动摇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复杂人物。他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无限感慨地说:“我从1917年起走的就是一条弯路,我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从白军里逃了出来,但是也没有靠拢红军,我就象冰窟里的粪球一样漂来漂去……我怀着很大的热情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可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样子……在白军的司令部里,我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始终对我怀疑……可是后来在红军里也是这种样子。”

  当他回到家乡,他的妹夫、鞑靼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珂晒沃依明确宣布要追究他的反革命罪行,强令他到革命法庭和肃反委员会登记自首。为了逃避革命政权的惩罚,葛利高里加入了佛明匪帮。然而,国内战争已接近尾声,佛明匪帮的覆灭已为时不远,葛利高里看清形势,和佛明匪帮不辞而别,带着情人阿克西妮亚远走他乡。半路上遇到苏维埃征粮队的袭击,阿克西妮亚被打死,葛利高里象幽灵一样在森林村野游荡,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家乡.

  葛利高里一生热血过,激昂过;颓废过,放荡过;他原本是个热情、英俊、勇敢、勤劳的哥萨克青年.但经历了生活的折磨,他的脸上身上处处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最后葛利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

  令我最难以忘却的是葛利高里背后的远景,是绚丽所彩气象万千的顿河风景画,从春天到冬天,我不厌其烦地想象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顿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叶,每一朵苍穹上的繁星,还有春水泛滥中的鱼群,麦浪翻滚中的大雁……只有在俄罗斯民族那样宽广的土地上才能诞生这样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诞生这样的人.

  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传奇、风采、历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传达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将凝聚成这个他毕生赖以表达的乐章,在他的这些语言里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最擅长抒发心灵和情感之美的思想.

  而作者不是从世界文学的潮流中,不是从书架上的字纸堆里,而是从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长葡萄的平原或积雪的高山之间获取灵感,获取文字的力量和决心,只有对土地的眷恋和心有所属,他的文字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和富有个性。


From:https://www.330011.com/Article/dhq/201302/10473.html
    Copyright © 2012-2023 读后感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